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近年来,滨州坚持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滨州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的思路,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生态振兴的抓手,以涉农区为主要责任主体,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规划统筹,有序落实。制订实施计划,落实责任分工,坚决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要求。邹平市好生街道实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责任网格化管理,干部包片包干,确保各项工作落实。
党建引领,扎实推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引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向纵深发展。阳信县流坡坞镇把生活垃圾分类、环境卫生保洁等有关规定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写进村规民约,进一步通过村民自治制度的公信力和约束力,长效维持整治效果。
因地制宜,灵活施策。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实际采取灵活措施推动各项工作落实。滨城区三河湖镇将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人居环境整治巩固优化提升结合起来,引导村民自觉投入环境整治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全方位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滨州围绕建设高质量滨州特色和美乡村,全方位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完成率、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面、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方面显著提升。
开展污水处理改善村容村貌。滨州部分村(居)靠近主要饮用水源地,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既是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件要事,也是改善环境、服务民生的内在要求。基于此,滨州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建立市、县(市、区)、镇(街)三级分工负责制,完善设施建设运行各项管理制度。通过实施治理,农村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农村水环境质量得以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厕所革命”增进生活品质。小厕所,大民生。自2016年“厕所革命”全面启动以来,滨州制定出台了多项厕所建设与管理规范,确保厕所建设和管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截至目前,滨州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标准化农村公共厕所853个,全市共设立、完善改厕服务站325处,实现了对全市68万户农村户厕管护服务全覆盖,形成了管控一体、智能高效、循环利用的“建管养”一体化模式。
垃圾分类优化资源利用。滨州坚持示范引领,促进垃圾分类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2018年以来,全市共创建33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涌现出邹平市韩店镇、阳信县流坡坞镇等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新阶段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探寻如何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仍是新阶段滨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突出党建引领作用,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规范有序地推进这项工作,需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突出党建引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滨州各镇(街)、村(居)党组织不断探索形式多样的创新举措,如滨城区杨柳雪镇打造海棠文化园,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人居环境整治”新路径。坚持人民至上,提高农民参与意识。农民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主体,农村发展需要充分调研农民的真实需求,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内在活力,强化农民群众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参与意识,调动农民建设和美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赋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久的生命力。
加强村庄绿化工作,突显滨州文化特色。持续抓好乡村绿化工作。在村庄公共活动空间、闲置宅基地等处持续开展村庄绿化,增加森林小镇、森林村庄数量,使村庄整体风貌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村容村貌生态保护。持续提升滨州农村生态环境,突出孙子文化、老渤海革命传统等滨州特色文化,留住田园乡愁和乡村风貌。
发展数字乡村,植入智慧治理基因。提高治理智慧水平。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与乡村智慧治理平台建设相结合,实现融合发展,提高滨州农村人居环境智慧治理水平。拓展智慧服务形式。建设可持续的农村人居环境智慧治理平台服务形式,开发适老化服务模式,提升智慧服务的包容性和便捷性。惠民县清河镇通过数字管理平台设置党建引领、美丽乡村、三务(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惠农补贴、疫情防控等近30个功能模块,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让数字技术真正赋能基层、普惠群众。
作者系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