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李淑霞
将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抹子”将防染浆刮入花纹空隙漏印于布面,干后浸染靛蓝,晾干后刮去浆粉,清新明快、典雅大气的蓝白花纹显现……在博兴县锦秋街道北关社区,传统的蓝印花布制作工艺正被76岁的民间艺人耿延祯用心传承并赋予丰富的韵味。
蓝印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
作为一门融生活与艺术于一体,曾盛行于民间的古老手工技艺,博兴蓝印花布以丰富的图案、经典的纹样和朴素幽雅的文化韵味广为流传。不仅应用于百姓日常生活,更是农村男女青年结婚时,缝制被褥等嫁妆的面料和包裹嫁妆的必用物品。
耿氏家族四代传承,用心守护“一抹蓝”
耿延祯告诉记者,耿氏家族自其曾祖父在清代开染坊,进行蓝印花布制版与印染、销售,代代传承,技艺日臻成熟,产品销往东营、淄博等地。耳濡目染之下,作为第四代传承人的耿延祯从十五六岁开始跟着父辈学习制版、印染等全套技艺,并不断发扬光大。
2009年,“滨州市博兴县北关村蓝印花布”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耿延祯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纯手工蓝印花布制作需要纹样设计、花版制作、漏版印花、染色、刮花等近20道工序,而其中每道工序都不乏繁琐的程序。”耿延祯表示,在当今较快的生活节奏下,熟练掌握这门手艺的人已是乏善可陈。
拿其中的花版制作来说,先要将7层毛头纸打成纸壳,晒干后,将设计好的图案描在纸壳上;然后根据图案形状,分别用方、圆、长、扁等各种刻刀将图案部分镂空,做成花版;最后分别用生、熟桐油刷两三遍,晾干后才可使用。
“虽然费时费力,但这样做成的花版韧性足、经久耐用,使用得当的话可沿用上百年。”耿延祯介绍,而采用靛蓝染色,一般也需要经过6至8次反复染色、晾晒,才能达到所需效果。
据悉,蓝印花布一般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形式,有的还是双面印花。因为是全手工印染,干后的浆不免会有裂纹,因而形成了手工蓝印花布特有的魅力——冰裂纹。
传承中创新发展,赋予蓝印花布时代色彩、韵味
时尚是一场奇妙的轮回,而这一过程中也将裹挟时代赋予的色彩、味道。在全国各项剪纸大赛中屡获金奖,有着“神箭”美誉的耿延祯,热衷剪纸创作与研究,并巧妙地将之与蓝印花布融合在一起。一把剪刀,一块蓝印花布,经过他的双手,翻飞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精妙绝伦的图案。
置身耿延祯的工作室,亭台楼阁、花鸟虫鱼、民间故事、戏剧人物等生动活泼、喜庆吉祥的剪纸图案和蓝印花布作品相得益彰,让人深深感受到传统手工技艺散发的东方文化神韵。一套“董永与七仙女”剪纸搭配蓝印花台布,放入精美的蓝印花布兜,类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混搭组合,也成为其销售爆款。
为了让蓝印花布被更多现代人认识、接受,耿延祯在“复原”传统纹样的同时,将“蓝印花布”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增加了套版彩印技术,设计开发出符合时代特色、千变万化的花样。此外,他还以蓝印花布为载体进行延伸创作,制作成壁画、屏风、台布、抱枕、服饰及形态各异的装饰品,使产品更加丰富完美。
“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决定了所选布料须为纯棉质地,防染浆为黄豆面和熟石灰混合,采用植物染料则取自篮草,健康、原生态的产品契合了当下人们返璞归真的追求。”耿延祯介绍。
改革开放带来的“万紫千红”让人们一度将“单调”的蓝印花布束之高阁,而历经尘世纷扰,来自家园的那份淡然、安宁又显得弥足珍贵。手工蓝印花布,蓝白相间的颜色,便是大地四季变换的调色盘中最温柔、最安稳的那抹色彩。
由实用走向艺术,蓝印花布在岁月流转中书写雅俗辩证法
“我曾经多次参加国家及省市县各级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文化活动,带去的蓝印花布制品被围观、热销,这说明老工艺品还是很受欢迎的。”耿延祯表示,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载体,只要与时俱进,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就会持续延伸生命力。
在带动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发展的同时,耿延祯也通过到各大中小学授课等形式宣传普及,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而且,多年前就有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教授带着大学生们前来采风,并有很多慕名前来的大学生想要学习这门技艺。
“如果这门技艺能走进美院,成为一门课程,这样推广面会更广,也更容易传承下去。”耿延祯说,令他欣喜的是,其两个孙女从小就对剪纸很感兴趣,多年习练下来已是像模像样。而剪纸作为制版的基础,是蓝印花布制作全流程的重要环节。
时尚的轮回,在岁月流转中书写大雅、大俗的辩证法。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以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之朴素优雅,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
1300余载时光的丰富积淀,让手工蓝印花布从生活实用型走向实用、装饰多种类型,从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会,堪登“大雅”,甚至在国际时装周舞台“熠熠生辉”,引领着新一轮的时尚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