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滨州市科技局:
以高品质科创引领滨州高质量发展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李淑霞通讯员杨雪瑞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2022年以来,市科技局以“双型”城市建设为引领,聚焦“科创品质更强”总定位,贯彻“做强科创平台、做优科创服务、做好成果转化”新部署,整合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势能,激发创新热情,以高水平科创引领滨州高质量发展。
  改革创新,优化科技治理体系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市科技局坚持问题导向、需求牵引,做好科技管理改革加减法,打通一个个阻碍创新的堵点、障碍,进一步优化科技治理体系,提升管理效能,激发创新活力。
  优化顶层设计。今年7月,市科技局率先成立全省首个实体化运行的市级科技创新委员会,建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主任的“双主任”顶格协调机制,分设企业、高校、金融、党政四个界别专项创新委员会,明确联席会议、述职评议、定期会商三项工作制度,构建全社会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的“全域科创”大格局。该项工作经验获《科技日报》《山东科技简报》刊发推广。
  探索省级试点。依托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高等技术研究院,启动全省首批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与中科院大学、东华大学、天津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集聚省内外高校高端科教资源,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试点样板。
  进一步完善科技攻关体系。市级科技创新专项经费从2021年的3800万元增长至2022年的5655万元,增长48.8%。今年7月,启动山东省“基于铝基的交通轻量化”科技示范工程,获省级资金4832万元,逐步打通“铝水——零部件研发、制造——整车组装”完整产业链,打造汽车制造全流程的轻量化研发、试验、制造基地。滨化集团参与山东省智慧化工园区科技示范工程项目,获省级资金723.5万元。目前,全市围绕高端铝、高端化工、生态纺织、粮食加工、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实施在研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7项;今年新立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4项,聚焦医养健康、现代海洋、现代高效农业等产业领域,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建立重大科技项目储备制度,主动谋划系统性重大技术攻关,已储备重大科技项目101项。
  集聚要素,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产出反映创新产出能力和科技整体实力,而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关键环节。聚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复杂系统工程的“最后一公里”,市科技局积极创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政策、环境,促进产业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加速变成现实生产力。
  优化服务生态。成立涵盖150家企业、研发机构的滨州市科技创新联合会,打造“覆盖面广、要素齐全”的科技服务生态。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全市首支科创基金,以股权投资形式,支持高科技项目落户滨州。
  用足用活高能级创新平台。在全市“十强产业”重点领域布局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51家。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8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8家。魏桥国科研究院通过山东省铝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建设,完成首批7个研发项目立项,投资额1.1亿元。其中,光刻胶项目、铝基复材项目正式投产,铝基复材项目订单已超过2000万元。组建山东省高端铝制造与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实施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11项,带动链条企业研发投入1.2亿元。
  持续引育创新人才。链接科技部人才中心高层次人才资源库,成功获批科技领军人才(滨州)创新驱动中心。2022年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计划2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人,1名外国专家获省政府“齐鲁友谊奖”,获奖等次和数量再创新高。
  政策推动,壮大创新创业主体
  企业是创新创造的主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关键是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市科技局强化政策精准“滴灌”,凝聚众智、集聚众力,促进科创种子快速破土发芽、开花结果。
  开展科技服务“对标诊断”行动。连续两年开展科技服务主题活动,“面对面”推送政策、现场“诊断开方”,持续优化科技领域营商环境。今年1—9月份,累计为16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221笔,备案金额8.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1.28%。全年预计突破10亿元。
  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2022年,我市分三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41家,比上年增长12.54%,预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总量突破5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087家,比上年增长47.77%,增幅列全省第2位。
  落实普惠性政策。落实省中小微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财政补助资金1450万元。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市级奖补资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市级配套资金2905万元。342家企业享受2022年省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落实市级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资金684.56万元。推荐申报2022年度省科学技术奖10项,有2项获一等奖、4项获二等奖。
  优化生态,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创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考验的是“系统集成能力”。市科技局强化生态保障,集成要素和资源,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不断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鼓励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政策、项目、平台等联动激励,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形成“研发-奖补-再研发-再奖补”的良性创新投入模式。2021年度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49%,列全省第1位,实现了“两连冠”;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历史上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成为我省第7个研发投入过百亿的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64.93%,较去年提高9.15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位。
  支持重点领域企业发展壮大。支持集成电路、半导体领域企业申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辰智电子获省市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山东欣悦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获第二批山东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省共12家)。2022年,全市申报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30余家,预计新增18家左右,总量达到150家以上。
  服务乡村振兴。组织实施农社领域科技创新政策引导计划项目79项。实施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服务行动,累计开展培训50余场,现场指导服务160余次,培训指导服务种养户2700余人次。通过开展“科普惠民”活动,专家走基层、科普宣讲、科普讲座、科技培训等活动160余场次,惠及群众5.3万人以上,进一步营造了全社会重视科技、应用科技、发展科技的浓厚氛围。
  持续集聚科创资源,构筑区域科创新高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今后,市科技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提标、提质、提速、提效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平台引领、企业主体、人才支撑作用,持续集聚科创资源,优化“政产学研金服用”科创生态,构筑区域科创新高地。
  聚焦科技攻关,深化科研模式创新,实施重大关键技术突破行动,推进“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项目,探索“揭榜挂帅”攻关机制。聚焦主体培育,实施新一轮梯次培育行动,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扩容提质,持续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确保研发投入强度继续保持全省前列。聚焦载体建设,加快重构科研平台体系,实现重点实验室抓升级,新型研发机构强规范,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上规模。聚焦生态营造,做优做实科技服务品牌,做实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突破省级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深化产学研合作求实效,开展全要素科技服务。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