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村民富起来 村庄美起来
滨城区周龙村逐步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美丽乡村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董锋磊通讯员高丽邓百爽
  从昔日贫瘠落后、软弱涣散的小村庄,到如今褪去旧貌、换上新颜,滨城区沙河街道周龙村的变化由内到外,书写在老百姓的田间地头,镌刻在每一张笑脸上。
  新上任的村“两委”班子充分挖掘村庄现有资源优势,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容村貌,把村民件件“心头事”变成“放心事”,让村民富起来、村庄美起来。
  特色大棚助力乡村振兴
  村民腰包鼓起来
  2021年4月,上任伊始,周龙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金芳,带领村“两委”班子求创新、谋发展,组织村“两委”干部和部分党员、村民代表外出对标学习特色大棚种植技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果园大棚60余亩。
  “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果园大棚‘小年’产量都能达到近5000公斤,果农的腰包鼓起来了,日子越来越好了,多亏了政府的惠农政策,多亏了帮我们干实事的好书记。”周龙村果园大棚种植户赵大真笑着说。
  目前,周龙村正在申请“周龙富士”品牌专利和“一村一品”特色项目,努力提升本地农产品品牌化效应。同时,村子借势街道发展特色电商项目契机,积极对接松鼠折扣仓沙河特色农产品专区,逐一打通种植、管理、销售各个环节,不断拓宽“周龙富士”苹果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特色果园大棚种植成为周龙村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让农村“红色物业”燎原
  村容村貌靓起来
  过去,街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环卫公司为主,街道、村庄、环卫公司之间相互脱节,“一托了之”的现象比比皆是。面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机制不理顺的被动局面,沙河街道以周龙村为首推点,将全过程党建融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了以“环境改善、服务提升、机制健全、群众满意”为主题的农村“红色物业”。
  周龙村实行了村党组织书记“记账式”管理制度,由村党组织书记任本村的“清洁指挥长”,牵头负责宣传发动、组织实施、监督检查等工作。具体工作上,全村划为6个片区,9名保洁、公益岗人员各司其“片”,每天按时考勤打卡,每天参与考核验收;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为抓手,动员网格员、广大村民自觉行动,保持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将乡村治理的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把“文明善治”的村规民约真正变成百姓的自觉行动,让整洁有序、文明有礼成为民风常态。
  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振兴的路通起来
  “要想富先修路。出村路修起来,农产品才能‘走出去’,我们要给老百姓办实事。”赵金芳说。“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过去的周龙村老旧土路居多,村民出行及生产生活极不便利。
  赵金芳带领班子成员开展走访调研,誓要打破现状。2021年9月,在帮扶单位支持下,该村集体筹集资金10万元,对村内700平方米道路进行硬化,打通了村庄至黄河三路通道的出村路。同时,在驻村第一书记的积极协调及帮扶单位的扶持下,又引入资金40万元,将村内一条主干道和两条胡同路共约2500平方米进行了硬化。
  村内公路硬化完工后,村内形成“三纵三横”路域布局,实现公路全覆盖,极大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破除了制约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一条条宽阔平整的道路修到了村民的心坎上,为周龙村村民铺就出一条奔向小康的幸福路。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文明风尚汇聚起来
  一口古井、一面古墙、一颗古树,构成了周龙村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景。村内古槐树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见证了周龙村居住环境的变迁。一口古井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周龙村人,始建于1967年的影壁墙更是承载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记忆。周龙村充分挖掘乡村中的人文、生态特色内涵,把传统乡村文化风貌融入村庄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对村内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修缮,让美丽乡村保留住独特而深厚的乡愁。
  同时,新时代文明如春风化雨。周龙村积极开展美丽庭院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站创建工作,先后创建市、区、镇级美丽庭院40户,建立5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50余人,抖音视频创作拍摄队伍20余人。新生活、新变化、新希望让村民自发地唱起来、跳起来、乐呵起来,日子变得红火起来。昔日的周龙村上演了“破茧蝶变”故事,逐步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美丽乡村。
  近年来,滨城区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在大力发展乡村新业态经济的同时,以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子。同时进一步优化乡村服务,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切实增强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