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穿越千年看黄河下游堤防演变(上)
 
  滨州日报/滨州网通讯员卢艳 
   滨州市档案馆总策划:郭学伟 策划:韩宗庆 执行:卢艳
  黄河堤防是抗御洪水的主要屏障,一位建议黄河大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学者说,千里黄河大堤是坚不可摧的“水上长城”,它同万里长城一样,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杰作。历代修筑黄河大堤,从堤防布局、修筑季节、料物选择到施工技术与管理,均彰显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黄河堤坊在长期治河实践中发展
  自古以来,治理黄河历来是一大难事,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导致两岸百姓苦不堪言,经多次治理河道,每年涨水仍然会殃及百姓,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得百姓怨声载道。
  黄河堤防就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治河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创造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数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传说共工、鲧、禹都同黄河洪水进行过顽强的斗争,而以大禹最为有名,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世代相传。春秋时期,黄河下游两岸开始出现了人工堤防,防止洪水任意泛滥,保护田地和村舍,为人类争得更多的生产和生活空间。北宋时期,已经形成了以正堤、缕堤、遥堤、月堤等多道堤构成的堤防系统。明代,当地方官被评为“天下郡首第一”的刘天和总结出“植柳六法”,在堤坝上栽植柳树用来固定堤坝。治河名臣潘季驯提出“束水攻沙”理论,把堤防作为“束水”的手段,强调“治河必须坚筑堤防”。于是,他将宋代的堤防系统按照自己的治河理论重新进行改造,设计出一套包括缕堤、遥堤、月堤、格堤在内的堤防体系,从郑州到入海口,建成了千里黄河大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堤防体系,这就是黄河夺淮入海时期的“明清黄河故道”。到了清代,在黄河上除设有专职官兵外,规定“每二里设一堡房,每堡设夫二名,住宿堡内,常川巡守”、“平时搜寻大堤獾洞鼠穴,修补水沟浪窝,积土植树;有警,呜锣集众抢护”。
  清代黄河下游堤防形成与沿革
  滨州黄河共有各类堤防总长143.95公里。其是临黄堤133.94公里,南展宽堤3.75公里,北镇老堤6.26公里。现行的黄河下游黄河大堤是1855年铜瓦厢改道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后修筑的新堤,修筑于清咸丰七年至光绪十年,即1857年至1884年。自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后的十年间,清王朝忙于镇压农民起义军,无力顾及黄河修治。同治初年,“自鱼山至利津海口,皆有地方官劝民埝近河筑埝自卫”,至同治六年,北岸自张秋至利津长八百五十余里,南岸自齐东至利津长三百余里修治完成。光绪初年随着上游段长堤完竣,加快下游河道的淤积,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山东巡抚陈士杰奏,“东省黄河,现在两岸高者离水不过四尺,低者仅二、三尺。……为今之计,当以修筑长堤,避免泛滥为灾。”十月“霜降”后,黄流复涨,只有齐河、章丘、惠民、滨州等处长堤分别兴工。齐东马家庄、蒲台赵庄、四图一带水不能固,动工稍缓”(《历代治黄史》)。长堤于次年五月全部告竣,底宽八丈,高八尺,两岸各去水四、五百丈。南岸长堤,基本沿惠民地区现在的南岸大堤,上界由齐东县田家拐子(今邹平)至利津三里庄(今东营市牛庄)共长一百八十里(民间称皇坝);北岸长堤(民间称遥堤)自惠民县刘旺庄接民埝起,经坡刘家、张龙泉、刘景新家、陈王庄南、郭家南、邢家南、吕家、庞家北、北乔南、程家庙、任陈家,滨县堤口、朱口、高家集、小张官庄、洼于家、苗家、王贤,经利津店子至大马家止,共长一百六十里。
  在两岸长堤培修的同时,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陈士杰奏请接修民埝。上自东阿、平阴下至利津铁门关两岸整修民堰一千三百四十五里,一律筑成底宽四丈,顶宽一丈、高八尺,于汛前完成(《再续行水金鉴》)。两年后,巡抚张曜奏请筹办增培两岸遥堤和民埝工程。光绪十四、十六、十七、十九、廿五、廿六年进行过加帮一般底顶帮宽一丈五尺,加高三尺至六尺,以及民埝改为官守。致使惠民地区黄河两岸形成官堤、民埝各两道防线。北岸:官堤(遥堤)自惠民刘旺庄至滨县下界共长一百五十三里(官堤残缺故守民埝);民埝自济阳桑家渡至滨县下界,共长二百零九里。南岸:官堤(皇坝)自齐东田家拐子(今邹平)至蒲台(今博兴)下界共长一百九十五里。民埝:自青城沙窝杨至北段家(皆属高青)接至大堤长七十一里八。以上两岸官堤长三百四十八里,民埝二百八十里八。官堤堤距五至八里,民埝近河相距仅二、三里。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张曜查勘山东河工,奏议治理办法称:南岸惟力护遥堤,北岸则需增培民埝,以保安全之区。”后经奏准,历城以下各州县之夹河以内村庄迁往堤外安置,南岸弃埝守堤展拓河身,北岸接修民埝为堤,遥堤遂废弃。光绪廿五年(公元1899年),李鸿章会同巡抚张汝梅、河督任道熔查勘河工提出:……凡平工以顶宽四丈五尺为率,底宽以十一丈至十五丈为率加倍,其中改之为堤者,并照此式修培。(《历代治黄史》)。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新筑堤工完竣。至此,今属惠民地区堤防形成,北岸自惠民刘旺庄至滨县下界共长二百零九里,南岸自齐东田家拐子(今邹平)至蒲台(今博兴)下界共长一百九十五里。后来随着河势变化,个别堤段少有变迁,历年加修成今之大堤。此段黄河南岸滩区属青城县的十一个村变为黄河北岸。滨县小开河,原河道有圈堤,自惠民县铁匠魏家向北,经老君堂、韩家、李家集、大开河至赵家口,长十二里,光绪廿七年(公元1901年)五甲杨决口后,该河道淤淀,沿河村民顺势自魏家直至赵家口顺河筑堤,长五里,几经加修成今之大堤。滨县尹家至码头,原河道有圈堤,自尹家北去林家、打渔张向东,南经孔家至码头村,长十里,光绪廿一年(公元1895年)当地居民自孙家至码头挖一引河,顺势裁弯成功,遂筑堤二里,成为今之大堤。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