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李淑霞报道)10月10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喜迎二十大——全市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擦亮‘滨周到’品牌”系列新闻发布会——包容普惠创新提升医养服务领域专场,邀请市民政局、市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领域的工作举措、进展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介绍,今年以来,全市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思维,积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各类养老设施1051处,拥有床位3.6万张,在院老人近万人,创造就业岗位3000个,基本搭建起市、县、乡、村四级养老设施框架体系。我市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城市、全省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区、全省医养结合先行示范市,是全省唯一的双试点双示范城市。
政策引领“扶产业”,持续优化康养产业营商环境
我市深化养老服务领域“放管服”改革,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实行登记备案管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
扶持养老机构建设运营。整合调整各级养老专项资金,不断健全养老产业政策扶持体系,近年来已争取并落实上级近2亿元养老专项资金。对符合资助条件的护理型养老机构,按核定床位给予每张床位11000元—130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对养老机构每收住1名中度、重度失能老年人,分别给予每年3300元、4800元的运营补助,对日间照料中心给予每年5000—40000元的运营补助,并根据养老机构1—5星级评估结果,分别给予0.8—1.2倍差异化补助。
扶持康养产品企业发展。以开展国家居家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为契机,培育欣悦健康等康复辅具生产配送企业,将康养产品器具租赁纳入长期护理保险范围,在全省率先打造省级养老物资配送中心,协助相关业务辐射全省全国,推动多个养老项目获评中央普惠养老试点、国家养老标准化试点、山东省重大项目、山东省十佳康养示范项目等。
扶持养老人才培养。对设立养老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市级及以上中等职业学校,给予8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对大中专毕业生入职养老服务给予1万—2万元的一次性补助。
设施布局“促产业”,全力推进康养示范机构建设
建立滨州市“十四五”重点养老项目库,通过区域级示范引领、县区级框架支撑、街道级辐射带动,努力构建衔接有序、功能互补的多层次养老设施骨干网络,2021年全市102家养老机构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
发挥重点养老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邹平养老服务中心、沾化康教医养综合服务中心、惠民县社会福利中心、阳信润泽康养服务中心、博兴杏林养护院等标杆养老机构项目建设进度。“十四五”期间,全市在建养老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45.89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新增4000余张机构养老床位,初步形成规模效应,辐射带动区域性养老产业发展。
结合当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实际需求,2022年底前,每个县市区将至少建设一处失能半失能及失智老年人集中照护的养老机构,实现县级普惠性养老机构全覆盖。按照15分钟生活圈配套设施要求,推动每个街道设立一处街道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每个社区设立一处社区级养老服务中心,由专业养老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全托、日托、上门服务、运营家庭养老床位等多功能服务。
模式创新“助产业”,加快推进事业产业融合发展
我市统筹利用财政资金、开发性金融、社会资本等各方资源,打造多元发展模式助力康养产业发展。
探索多元发展模式。创新构建“党建+养老”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实践“康养小镇、旅居养老、以地养老、福利助老、孝老食堂、物业+养老”等养老模式,为不同层次老年人提供多元需求。2021年以来,以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为契机,为全市13530户低保、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的老年人实施了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在全国率先以市级为单位实现失能、部分失能经济困难老年人全覆盖,打造的“原居安养”滨州模式在全国推广。
强化综合监管手段。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作为全省综合监管一件事试点地市,联合多部门出台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日常监测、联合惩戒等制度方案,全力基本消除养老机构安全隐患,为养老事业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打造康养示范品牌。引入九如城、建邦集团、龙福宫、阳光佳苑等外地知名养老企业落地滨州,支持愉悦、京博、国昌、交运等竞争力强、有实力的本土大型企业走专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支持康悦、怡佳、大爱、祥和等专业养老组织走规范化、连锁化道路,打造“孝和之滨·安养之州”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