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咬定青山不放松 滨州交出壮美“绿色答卷”
  (上接第一版)
   为打好碧水保卫战,我市开启了治水史上大建设、大治理、大保护的新时期。投资16.38亿元开展潮河、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及孝妇河“五河同治”,秦口河综合治理追加投资5.4亿元;推动雨污分流改造319.31公里,投资14亿元新改扩建及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9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6万吨/日;对115条河流1379个入河排污(水)口排查监测、创新实施标准化建设,通过二维码进行身份证式管理,实现入河排污“看得见、可测量、有监控”;36个横向生态补偿断面完成资金兑付,激励上下游、左右岸治污积极性。
  水环境质量提升,清水绿岸,鱼翔浅底,让群众尽享生态魅力。7月6日,生态环境部印发通报,对全国23个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进行表彰,我市是其中之一。
  十年来,滨州人水和谐的斑斓画卷铺展开来。COD、氨氮等主要污染物大幅削减,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从“消劣”到“消Ⅴ”,小清河、徒骇河、马颊河等河道水质提至“优Ⅲ”。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18个省控及以上断面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标准,其中,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54.5%,为历史最好水平;水环境质量改善率高达22.05%,列全省第2位,全国第7位,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见成效、见民意、见特色的水环境治理成绩单。
  “净土滨州”,青葱绿地常在
  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相对于大气和水污染,土壤污染更为隐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聚焦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更新确定154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涉危固废企业1553家纳入统一监管,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抽查合格率达95%以上;对1147家企业、1055处重点场所开展起底大排查;完成4家城镇级及以上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12家化工园区或聚集区及73家化工企业及周边区域地下水调查;实现医疗废物及时有效收集、转运、处置100%全落实;严格落实“净地”供应制度,会同自然资源部门评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700余个,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作为标志性战役之一,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对推动乡村振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市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435个村、农村黑臭水体95处;积极推进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调整,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减少面源污染。2021年单位耕地面积农药、化肥使用量比2015年分别减少16.28%、15.3%。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2022年4月,我市正式入围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城市名单。十年来,我市踔厉奋发、锐意进取,练就了土壤风险防范“金钟罩”、打出了危险废物监管“组合拳”,真正为人民群众守护好了一方净土绿地。
  “醉美滨州”,生态美景永驻
  一座舒适宜居的现代化城市,一定是既有高楼大厦,也有山水风光;既有繁华喧嚣,也有诗情画意。
  “西榭花语,诗情画意。”这是近年来滨州市民最大的感受。
  黄河穿城而过,造就了滨州“海河相依、人河相亲、城河相融”的独特人文风貌。作为黄河下游一座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城市,滨州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滨州样板”,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明珠城市”“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基地”“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创新示范区”。全面推进黄河小街湾、黄河农事园、黄河植物园建设;实施94公里黄河淤背区绿化提升改造工程;完成造林42.87万亩,林木覆盖率达31.8%。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十年来,滨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圆满完成《滨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为政府决策制定、重大工程规划选址优化等提供快速、有效支撑;深化林长制改革,建立“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完成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219万亩、退化林修复1.3万亩;建立重大项目库,储备生态保护类项目59个。湿地保护总面积达到264.45万亩,列全省第4位,小开河灌区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引黄灌区国家级湿地公园。
  ……
  沉甸甸的荣誉,见证了滨州生态文明领域的根本性变化、历史性成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滨州用十年的破釜沉舟,完成了美丽蝶变。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全局之计、长远之计、国之大者。滨州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推进“绿色颜值”转化为“发展增值”。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