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非凡十年·滨州答卷”系列报道之四
咬定青山不放松 滨州交出壮美“绿色答卷”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隆卫通讯员赵惠娟陈晴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滨州作为山东省唯一一个京津冀“2+26”通道城市和环渤海“1+12”城市的叠加市,坚决抗牢政治责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开创了滨州生态文明新纪元。
  十年来,400万滨州人民坚决扛起污染防治的使命,历经二轮次中央、省环保督察,圆满完成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55项重点目标、386项重点任务,2020年新旧动能转换列全省第1名;2021年第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评估列全省第2名。滨州先后荣获“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市”“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城市”等称号。
  十年治污攻坚,十年砥砺前行。滨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书写着建设新时代美丽中国的滨州华章。如今的滨州,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土更净了、环境更美丽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
  “气质滨州”,蓝天白云常伴
  “白天望得见蓝天白云、飞鸟盘旋;晚上观赏到繁星闪烁、星空灿烂。”这是人民对良好生态的共同追求。
  近年来,生态美图频频刷爆滨州人的“朋友圈”。纯净湛蓝的天空,随手一拍就是大片既视感。从十年前的“霾之痛”到今天的“滨州蓝”,市民们纷纷点赞:我们的城市变美了!
  蓝天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滨州市锁定“煤、气、尘、车”四大主要污染源,扎实开展工业污染防治、扬尘治理、秸秆禁烧等各项工作。抓住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关键环节,真抓实干、笃行不怠。
  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关停268万吨违规电解铝产能,主动向外转移203万吨合规电解铝产能;整合原油一次加工能力670万吨;压减粗钢产能183万吨;关停焦化产能390万吨。
  能源结构调整方面,累计关停燃煤机组53台、装机536万千瓦;3234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清零”。完成清洁取暖改造76万户;新能源发电快速增长,2021年全市风力发电37.1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2.8%;太阳能发电25.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2.1%。
  运输结构调整方面,投资95.29亿元推进“公改铁”,规划中的四条铁路专用线已全部建成投运,年运输量为4972.6万吨,可替代柴油货车155.39万辆;国二及以下老旧柴油货车全部清零,累计淘汰国三营运柴油货车7820辆。
  工业企业深度治理方面,推进工业炉窑整治、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燃气锅炉低氮改造、挥发性有机物(VOCs)深度治理,14个特色产业集群完成综合整治,调整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范围,企业排放标准持续加严。
  经过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我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据统计,全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由2013年的10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40微克/立方米;优良率达到67.1%,提前达到“十四五”目标要求;重污染天数也由2013年-2014年秋冬季的68天,减少到2021年-2022年秋冬季的0天,成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传输通道城市中唯一一个未出现重污染天气的城市。2022年上半年,我市PM2.5、PM10、SO2、NO2、CO以及综合指数均实现两位数改善,改善幅度在全省均处前列,考核成绩列全省第1位。
  “水韵滨州”,碧水清源长流
  美不美,看江河水。
  近年来,博兴县麻大湖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湖区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生态资源快速成为当地乡村振兴“抢手货”。湖里的苇草、蒲草经过村民巧手,变身款式多样的编织品,卖向世界各地,让这方水土上的百姓吃上“生态饭”,成为滨州水环境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下转第二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