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全力提升“八大品质”奋力建设更高水平富强滨州
——“山东这十年·滨州”主题新闻发布会主发布稿和答记者问
  (上接第二版)
  一是坚持战略为先,让滨州因黄河更富潜力。近年来,我们坚持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出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以及“十四五”实施方案,构建了“10年规划+5年方案+1年要点”的制度体系,组建了“领导小组+指挥部+研究院”的工作机构,形成了规划引领、高位推动的良好格局,让滨州发展真正迈入了“黄河时代”。
  二是坚持绿色生态,让滨州因黄河更加秀美。我们始终把黄河沿线生态保护放在首位,连续十年开展“林水会战”,正在推进第二个十年行动,新增造林面积200万亩,完成水利工程7100多项,林木覆盖率达到31.8%,湿地保护面积达17.6万公顷、列全省第4位,构建起了沿黄绿色生态屏障。特别是,我们以黄河为轴线,规划建设黄河中央生态公园,7.8平方公里黄河植物园加快建设,全面打造河美水秀、城河一体的生态长廊。
  三是坚持科学利用,让滨州因黄河更添幸福。第一,优化配置。我们坚持“四水四定”,合理配置、高效利用黄河水资源,7个县市区全部成功创建全国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县,每年引蓄黄河水8亿多方,保障了全市400万人民的饮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第二,造福百姓。我们始终把两岸人民幸福生活放在心上,大力发展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沿黄6个县市区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5家(邹平市、惠民县、滨城区、博兴县、开发区、高新区),市级特色化、规模化现代农业示范园70家;用心用情实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近1.8万滩区群众实现了“安居梦”“致富梦”。第三,守住安澜。1946年人民治黄从滨州起步,70多年来,我们矢志不渝开展黄河治理保护,科学实施堤防加固、河道整治工程,2021年黄河滨州段经受了1988年以来最大洪水考验,守住了黄河安澜这一底线。
  四是坚持品质提升,让滨州因黄河更具活力。我们抓住“黄河国家战略”历史机遇,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以战略引领布局项目、以项目支撑做实战略,“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提质增效,新能源装备制造“第六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崛起,新旧动能加快转换,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营收达9090亿元,列全省第3位,今年有望突破万亿大关。
  同时,我们以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节点城市为抓手,以黄河文化为主线,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旅游”发展之路,用好黄河元素、讲好黄河故事,努力打造“到滨州必看黄河,看黄河必到滨州”黄河文化滨州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度服务黄河国家战略落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滨州样板”。
  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产教融合型“双型”城市,现在已经成为滨州城市发展的金字招牌和最强支撑。请问,滨州在深化“双型”城市建设中,主要思路理念和主要措施是什么?取得了哪些突破性成效?
  宋永祥: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一直认为,产教不融合,实业不创新,城市发展就没有未来。特别是,滨州作为传统工业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培育了营收超1.1万亿的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而这样一个大的体量、大的规模,在过去主要表现为传统动能。那么,怎么走向新动能呢?就是要抓产教融合、抓实业创新。可以说,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是滨州发展行稳致远的必由之路、必然选择。我们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三赋”:赋力、赋能、赋智。
  “赋力”,就是科创引领“赋力”,用足用好创新第一动力。我们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首位,一切围着科创转,一切围着科创干,持续做优科创平台,做优科创服务,做优成果转化,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一直领跑全省,“五院十校N基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搭建起了桥梁,产业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正在加速转化为滨州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赋能”,就是实业创新“赋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滨州一直坚持“工业立市、实业强市”不动摇,干出了全省前三的规上工业营收,干出了全省第一的规上工业利润。尽管体量很大,但产业结构偏重、传统动能较多,倒逼我们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具体来说,就是把存量做大、把增量做强,实施好“工业立市、实业强市”三年攻坚行动,用高端绿色产能替代传统低效产能,从而实现“规模最大”向“价值最优”华丽蝶变。
  “赋智”,就是产教融合“赋智”,全力打通技能人才供需两端。我们打造了“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专业即产业”“三即”职业教育模式,把专业建在产业上、把校园办在企业里、把人才留在事业中,现在滨州有1000多家企业与各类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每年向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超过2万人。今年8月份,全国第十届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高层对话会在滨州召开,滨州模式在全国推广。当前,我们正在抢抓建设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机遇,全力争创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让职业教育的“火种”,在滨州越烧越旺、越烧越广,形成燎原之势!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大众网记者:我了解到,在2021年度山东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中,滨州市获得了“双招双引和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单项奖励,这是对滨州这十年坚持扩大开放的充分肯定。请问,滨州是如何抢抓战略机遇,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
  李春田: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滨州既沿黄又沿海,具有海河交汇、陆海联动的独特优势,也是山东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战略节点城市。十年来,我们主动融入和构筑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四力提升”:
  一是融入开放战略,提升统筹力。滨州位于山东东部沿海“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滨州已成为融入京津冀、联通环渤海、面向东北亚的“桥头堡”。我们立足先发优势、区位优势,努力扩大“朋友圈”。目前,已与18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合作关系,930家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50家外资企业落户滨州,已连续五年入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十年间,外贸进出口规模由396.3亿元增至1023.1亿元,年均增长11.2%,跨入全国外贸“千亿元俱乐部”。
  二是打造开放平台,提升牵引力。我们加快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载体,全力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开发区承接平台方面,拥有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8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经贸功能平台方面,建成保税物流中心,滨州港一类口岸正式对外开放,青岛港滨州内陆港建成投用,“滨海欧”、“滨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全面开通,建成7个外贸转型示范基地、外贸转型省级示范县。同时,我们正在申建综合保税区,积极培育打造4个跨境电商产业园和11个海外仓。可以说,从产品出口到资本出海,从海外设厂到建设公共海外仓,滨州与全球经济融合越来越紧密。
  三是拓展开放通道,提升支撑力。我们始终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加快对外开放的重要支撑,坚持“海陆空”各线路齐发力,构建立体交通物流大通道。海上通道,建成滨州港万吨级港口,协同套尔河港、小清河港等港口,形成海河联运新格局。陆地通道,济青高铁、黄大铁路、泊港铁路先后通车运营,铁路通车总里程达426.7公里;沾临高速、济高高速年内通车,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74公里。空中通道,大高机场是华东地区唯一的A1类4C级大型通用机场,滨州运输机场列入国家“十四五”专项规划。特别是,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济滨高铁即将开工,将形成1小时到北京、3小时到上海、半小时到济南的交通圈,国家主干道高铁枢纽城市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四是优化开放环境,提升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了,才能吸引更多的外资”。我们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具体来讲,“法治政府”建设成色更足,滨州是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滨周到”品牌擦得更亮,深化“一网通办、一窗受理、帮办代办”等改革,加快建设“无证明城市”,专门制定“高质量利用外资”等办法,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贸易和投资更加自由化、便利化。“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理念树得更牢,成立了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营商环境建设服务中心,设立“滨州企业日”和优秀企业旗帜广场,已连续举办三届企业家大会,尊重企业家、厚待投资者、服务纳税人在滨州大地蔚然成风。
  在这里,也诚挚邀请各位记者朋友多来滨州采访考察,实地感受滨州用心、主动、高效的全生态服务。
  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滨州日报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十九大报告又将“幼有所育”“弱有所扶”加入其中。十年来,滨州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请介绍一下具体做法和实际成效。
  李春田: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一直以来,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一业三保七有”,织好网、兜好底、办好事,努力让民生品质更实,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打造共同富裕的市域典范。最近两年连续实施156项、197项民生实事,深受群众好评;2012年至2021年,全市民生支出由182亿元增至379亿元,年均增长8.5%,占比稳定在80%左右;今年我们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基数提高到全省最高标准,城乡低保标准、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均提高10%以上,最新调整职工医保门诊、居民医保门诊慢性病等4项医保待遇。全市就业、社保、医保、低保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从“七有”看:
  一是围绕幼有所育,我市积极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意见》,加强普惠性、多元化托育服务供给,托位总数达1.55万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3.95个、列全省第2位。
  二是围绕学有所教,十年来,全市教育总投入超过500亿元,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新建、改扩建各类学校幼儿园552所,增加学位12.6万个,各类教育实现协调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6.33%,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100%,“大班额”全部清零。我市获批全国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我们正努力打造全国一流教育。
  三是围绕劳有所得,我们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居民收入“四增”工程,十年来城镇新增就业超过50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跨上4万元、2万元台阶,较2012年增长1.9倍、2.2倍,二者倍差由2.38缩小至今年上半年的1.78,向着共同富裕迈出了坚实步伐。
  四是围绕病有所医,我们加快建设健康滨州,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3192个,床位数2.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1万人,较“十二五”初分别增长79%、108%、121%。
  五是围绕老有所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26万人,10年间增加120多万人。拥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1051个、床位3.6万张,较2012年分别增长396%、125%,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六是围绕住有所居,10年来,实施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2.6万套、11.2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275个,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1万户、清洁取暖改造87万户。滨州已连续29年保持“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七是围绕弱有所扶,我市城乡低保标准达每月953元和745元,动态调整孤困儿童、残疾人等9类困难群众的保障标准。我们在2018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去年6.5万脱贫群众人均收入达1.2万元,增长2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将锚定“民生品质更实”目标,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持续推动政策向民生聚焦、财力向民生倾斜、服务向民生覆盖,让滨州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
  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大众日报记者: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请问,滨州是如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宋永祥: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正如这位记者所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干部干得好孬就决定事业的成败。我认为,领导干部的职责至少有三条,就是抓班子、带队伍,理思路、造氛围,建机制、防风险。所以,我们在干部队伍建设中,主要抓好干部扛牢责任、履职到位、转变思维、把事干好这几方面的能力,努力打造出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在这过程中,我们创新实践了三项机制,就是党建过程管控机制、思想方法训练机制、监督贯通协同机制。
  一是党建过程管控机制。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活了就是创新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我们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在工作中找问题、党建上找原因、改革中找办法,创新建立党建过程管控机制,全过程抓、抓全过程,做到“全领域”组织覆盖、“全链条”过程管控、“全方位”协同推进,把党建统领作用发挥到最大。
  二是思想方法训练机制。我一直在思考,在干部这个决定因素中,到底是什么在起决定作用?我认为就是干部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为此,我们在全市开展了“山东走在前,滨州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在滨州、知滨州、爱滨州、建滨州”主题实践活动。解放思想大讨论主要是引导干部转变思维方式,形成科学思想方法;主题实践活动主要是引导全民形成内生发展动力。特别在思维方式上,我们着重强化强党建思维、怎么行思维、生命线思维、积极性思维等多种思维,以思维之变催生行动之变、工作之变、发展之变。
  三是监督贯通协同机制。我们坚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人大监督、民主监督、新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等各类监督贯通协同,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监督贯通协同机制,引导干部做到内容、程序、行为“三个规范”。干部既要规范,又要激励,我们倡树“组织为干部担当、上级为下级担当、让干部在一线义无反顾担当”的鲜明导向,让干部心无旁骛干事业、放开手脚抓落实。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