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登(1566-1641),字济美,号华东,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正月出生,万历二十年(1592年)考取进士。曾任内黄县知县、太仆寺卿、浙江巡抚、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崇祯十四年(1641年)十一月病逝家中,享年76岁,去世后赠太子太保,谥号“忠定”。
张延登声名显赫,民间甚至有俗语曰:“只知南京有都堂,不知北京有皇上。”邹平城里曾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是为张一元、张延登父子所建,镌刻着“父子褒封”四个大字,乃大书法家董其昌的手笔。
张延登出生于豪门、书香门第,他的伯父张一元,考取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曾任阳曲县知县、光禄寺卿,官至河南巡抚,一直没有儿子。他的父亲张一亨,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张延登出生仅21天,母亲李夫人就去世了,临终将他托付给大嫂刘夫人收养,从此,张延登由张一元抚养并过继。
张延登幼时聪慧,17岁考取秀才,连续三年年度考试都是一等,晋升廪膳生员。万历十九年(1591年),张延登考取举人,来年考取进士,任内黄县知县。任内,他兴利除害,为县里积累了六千担粮食,曾帮助相邻的地区解决饥荒。任职3年后,因为母亲刘夫人去世,张延登回乡守孝,当地百姓思念他,为他立生祠祭奠。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孝期满,补河南上蔡知县。因为张一元担任河南巡抚有政声,受人好评,当地百姓听闻其儿子来担任知县,都远道相迎。张延登也不负众望,下车伊始,即果断地制止了征收荒地银两的弊端。他严厉打击地方不法势力,亲率部属围剿盗匪,重新核查了70余起案件,颇得士民好评。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官员考核,因为政绩卓著,张延登获得“卓异第一”的结果。他担任知县十余年,当地名流、吏部尚书李宗延撰《去思碑》,称赞他“虚家以实国,瘠邹以肥蔡”。1605年,张延登进京任礼部主事,来年晋升为兵科给事中,又一年,其父亲张一元病逝,回乡守孝,期满,补吏科给事中,连续上《补言官选阁臣疏》《澄清四议饬吏治疏》《感时触事恭陈无党之论疏》《分封宜速括地太严疏》等,正直敢言之声满朝廷。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张延登担任进士考试分考官,录取18人。因为国家承平已久,武备废弛,他奉命巡视京营,上八条整顿意见,又编《巡视事宜》一卷。早年,张延登过继给伯父张一元,而他自己的亲生父亲张一亨也未再有子,晚年,张一元另外过继,命张延登回归生父。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京畿、山东一带大旱,甚至有饿死人的现象。张延登捐出俸禄赈济灾民,掩埋无主尸骨。他延请高僧超度亡灵,至晚间,传说有精灵向他致谢。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张延登担任浙江乡试副主考,录取浙江名士夏允彝;来年,又担任会试分考官,录取者皆众望所归。张延登不辱谏官使命,主张不能揭发别人隐私,要谏言大政方针,有《铨司委任当久疏》《枚卜奉行宜公疏》《辽阳濒危疏》等等,均事关国家大事。因为争论内阁大臣任命事宜,上《台臣保举非法疏》,不被采纳,遂辞官回乡。
天启元年(1621年),张延登在乡里晋升为太仆寺少卿,转年,任大理寺少卿;天启四年(1624年)任太仆寺卿;天启七年(1627年)任浙江巡抚;崇祯五年(1632年)六月,晋升工部尚书,入京任职,十月,改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崇祯皇帝谕以“都察院风纪重任,御史巡方贤否,考核宜严”,他据此开列七条需要遵守的纪律,下发全国。崇祯七年(1634年)八月,再次遭到弹劾,他数次请求告老还乡,皇帝不许,他就以年老多病固请,才被批准。
张延登家居养老期间,又逢清军越过长城窜扰山东。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清军围攻邹平城,形势危急,他亲自登城,率领子弟全力守御,保全了县城,事后,他作《孝勇传》《四烈传》《修城记》等文章,记录了事件的相关经过。崇祯十二年(1639年),皇帝再次起用张延登,任其为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
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延登署理南京刑部尚书,适逢大赦天下,皇帝诏令克日完结。盛夏季节,他不假书吏,日夜伏案,亲自审查案卷,任务按期结束,他也病倒了。未及休息好,就接到皇帝令他进京的旨意。他轻车简从,顺路回家乡,居住不几天就准备再次踏上征程,亲友们送行时还应答自如,第二天早起,梳理打扮毕,正襟危坐,感叹道:“我再也不能为皇上披肝沥胆了!”至正午时分即端坐而逝。
张延登诗文俱佳,传世的诗词、文章、字画众多。他的民间传奇故事众多,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多有收录。他的墓在邹平城西五里的马家庄之南,墓碑由状元刘理顺撰写。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院(滨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