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把中华文化血脉的上游 与新时代的中国相链接
——第五届伏生诗会参会者谈感言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王锋时培建
  日前,第五届中国伏生诗会在邹平广电大剧院成功举办。为了总结,更为了继往开来更好地前行,诗会结束后,组委会征集了一部分参会者感言。让我们倾听来自方方面面的声音,了解大家对伏生诗会的真诚鼓励和建议;让我们共同思考关于伏生诗会的相关文化品牌建设命题,并为之不断地付出努力。
  翟明女(国际《尚书》学会理事,淮阴工学院高教研究所所长,淮阴工学院学报主编,文学博士)
  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盛会,饱含着对伏生、《尚书》文化深情执着的坚守与传承,让人不禁为之感动。这是一粒代代相传的火种,让饱经岁月沧桑的伏生文化遗迹从历史的深处走入人们的视野,让人不禁为之欣慰。“担当、执着、坚苦”的伏生文化品格与精神,已经成为梁邹大地历久弥新的文化基因,并得到普遍认同与大力弘扬,让人不禁为之赞叹。一点儿建议就是:这么好的内容与展示,应更广泛地、在更高平台宣传。此外,节目的形式可更丰富些,如增加诗曲演唱、乐器演奏等。
  张学瑾(扬州大学《尚书》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后,滨州沾化籍)
  第五届中国伏生诗会采取诗歌与舞蹈交替呈现的形式,实现了表演内容与幕布背景的交相辉映。获奖作品经朗诵者的非凡创造,更显意蕴悠长,赢得了观众一致赞誉。国际《尚书》学会会长钱宗武教授的精彩发言振奋人心。本届诗会成为一座新的里程碑。有幸亲临现场,我深切感受到邹平的热情与活力,感受到当地发扬伏生文化的信心与决心,同时也惭愧于自己对伏生与《尚书》的学习远远不够,对自己的家乡了解甚浅。今后若有人再问起我的家乡,我将骄傲地说:我来自“双圣故里”——滨州!
  闫永利(滨州学院研究生处处长)
  伏生诗会已经是第五次举办了,这是伏生传经继绝文化担当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运用诗歌形式,把中华文化血脉的上游与新时代的青春中国相结合,把传统五经中的诗与书相结合,探寻民族文化基因密码,让人感觉到一股一往无前的力量。厚植文化沃土,广播担当精神,伏生故里邹平的未来必将更加辉煌灿烂。
  滨州学院立足滨州大地,以服务滨州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为打造“双圣之城”,加快推动伏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愿发挥学科、平台、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优势,与邹平市携手共建“中国伏生文化与国际传播研究院”,重点在伏生与邹平及《尚书》学术研究、伏生与《尚书》学术交流、伏生与《尚书》教学传播、伏生与《尚书》剧目演创、伏生与《尚书》网络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伏生文化传承创新,为邹平乃至滨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常增文(原滨州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主任委员,爱好文学创作)
  第五届中国伏生诗会,集史、诗、乐、舞、诵于一体,声、光、电于一身,是一届非常成功的诗会,对于弘扬经典、光大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将“中国伏生诗会”纳入滨州市委、市政府“在知爱建”系列重点文化项目,进一步提升主办层次,扩大参与规模,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艺术水平,把“中国伏生诗会”办成在全国、全世界叫得响的滨州文化品牌。
  米兰(邹平籍作家)
  自2018年至2022年,五届伏生诗会我都参与了,今年诗会现场所有节目我也都看了。不得不说,这是创意最好的一届,艺术水准和策划水平有目共睹:
  第一,关于获奖诗歌朗诵。既然是“诗会”,诗歌朗诵必不可少。今年的诗歌朗诵,情动于衷,情景交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高水平的朗诵,对诗会筹办质量的提升有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第二,关于背景屏幕。今年的大屏幕背景让人震撼。无论是诗朗诵部分还是舞蹈部分,背景动画与节目表演相得益彰,与节目内容浑然一体,效果非常好。第三,关于《尚书》内容的群体吟诵。一群身着古装的少年为观众奉献的舞蹈《读尚书》,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个节目,这类节目形式恰好与“伏生诗会”之名相契合,更有益于《尚书》文化的发扬光大。读《尚书》,学《尚书》,领会书中真义,就要从孩子抓起;作为成人,我们也能在孩子们清越的诵读声中,得到某种启迪。
  潘京(诗歌评论家,东营籍)
  连续参加了两届中国伏生诗会,每一次都被深深感动着,一次比一次震撼。伏生,这个历史人物本身就具有一种巨大的文化力量,它对一个地域的影响力,乃至未来在更大范围内的影响力都是不可低估的。
  记得上一届诗会的特邀嘉宾大多是诗歌评论家,这对于扩大诗会在诗歌界的影响无疑是极其有效的。这一届的特邀嘉宾大多是国学专家。诗会上,国际《尚书》学会会长钱宗武教授的精彩致辞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这更是一场美的盛宴,获奖诗歌作品在专业朗诵者的演绎下,有了更强大的感染力,足以让我去重新审视脚下的土地、河流、父老乡亲。从舞蹈《采薇》的诗意里,重温那遥远的古意;从少年朗朗的读书声中,感受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伏生诗会办得真好,选题、形式、品质可圈可点的太多。如果每次活动后能组织登临古迹,或许大家对邹平、对伏生文化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李绪廷(获奖诗人)
  说实话,我没有想到,两年间能连续两次获奖。这至少说明,主办方的公平公正是毋庸置疑的,这是纯文学圈的一股清流,是诗坛之幸。祝福伏生诗会越办越好。
  王柱森(获奖诗人)
  首先感谢组委会。我认为诗会举办得非常成功。一是组织得很有意义,我从诗会中第一次知道了《尚书》和伏生,并对《禹贡》产生了兴趣,一直想探寻黄河入海的九河所在。诗会从文化的角度扩大了山东滨州邹平的影响力。二是诗会组织得有章有法,有始有终,没有让参与者失望的地方,彰显了山东人忠厚仁义、崇礼守信的性格。三是评奖公平公正。我重新拾笔写诗才三年,没想到这次征文能获奖,祝福诗会越办越好。
  董玮(获奖诗人,诗会朗诵作品《坨庄》作者)
  极为荣幸参与此次诗会,从中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也为诗会组织者、筹办者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颁奖典礼尤为震撼,可谓高质量、高水准,精彩纷呈。期待伏生诗会能不断延续下去,下一届我还会积极参与,争取奉献出更好的作品。
  苏末(获奖诗人,诗会朗诵作品《小于一》作者)
  作为获奖者,我有几个意外:首先,获奖很意外,这充分说明组委会遴选诗歌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其次,颁奖仪式举办得隆重又规范,盛况空前,令我感到意外;再次,我的作品由李炎老师深情朗诵,打动了许许多多观众听众。愿伏生诗会一直办下去,以纪念古圣先贤,传承中华文脉。愿伏生故里邹平,这片美丽又厚重的土地,成为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的幸福家园。
  胡付营(邹平文学爱好者)
  作为邹平人,作为文学爱好者,是自豪的,这是伏生诗会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我坐在诗会观众席上,仿佛看到年逾九旬的伏生从舞台中间走来,穿越2000多年的时空从茫茫星辰中走来,从带着远古气息的书简中走来。这是一场有情怀的文化盛会,古老而又崭新的一粒粒汉字,声声叩击心灵。当各行各业的梁邹儿女齐诵《伏生故里是我家》时,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伏生故里是我家”,多么简洁的表白,又是饱含真情的承诺。伏生故里,《尚书》文脉,恒久传承。
  左丽宁(韩店镇文学爱好者)
  2018年4月,怀着忐忑的心情去禾和湿地公园参加了第一届伏生诗会,我的文学诗歌世界由此打开。我的女儿有幸参加了2021年第四届伏生诗会中《尚书·禹贡》篇的朗诵。坐在观众席上,看着孩子们在台上认真诵读,那一刻,我觉得伏生让我和女儿之间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关联。我也相信这样的一次登台演绎,会在女儿幼小的心灵埋下一粒种子,让她一生受益。五年来,伏生诗会成为独具魅力的邹平文化品牌,以诗歌的名义致敬伏生,我们每个人都真正感受到了那份文化担当。
  王冬良(韩店镇文学爱好者)
  伏生诗会已成功举办五届,我投稿、参会,每一届都全程参与,我已深深爱上了“以诗歌名义致敬伏生”的伏生诗会。第五届伏生诗会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震撼”。整场诗会如行云流水般和谐欢畅,至尾声时意犹未尽。第二是“传承”。传承了前四届的优秀传统,主题宣传片《在文脉传承里歌唱》运用优美的画面,展现了诗会的发展脉络和梁邹大地的厚重文化,突出表现了伏生诗会的举办要义——传承与创新。第三是“惊艳”。无论是古典舞还是诗朗诵,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强了大家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对于第六届伏生诗会,我充满期待,也希望“伏生祠”能够早日重建,“伏生故里”文化品牌能够越来越响亮。
  高凤至(九户镇宣传办)
  第五届中国伏生诗会以“家园”为主题,更契合当今我们所说的“家国情怀”。诗会上朗诵的获奖作品,以更贴近群众心灵的诗性语言,糅入乡情乡愁,融入传统元素,不论是对祖国大地的赞美、对伏生故里的咏叹,还是对家乡、故土、亲人的怀念与热爱,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举办诗会,不仅是文化创新传承的重要平台,更是增强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下一步,我们需要把伏生、《尚书》、诗歌融入生活,让更多的人成为伏生诗会的“代言人”,让更多的人了解伏生、了解《尚书》、了解伏生故里。
  周玲(黛溪街道)
  美轮美奂的舞台背景,诗者、舞者、歌者仿佛踏着祥云,从画中来,又回到画中去。“史乃今之鉴,今为史之延。”上古的声音与新时代精神在诗歌中交融,伏生诗会是一场穿越千古的诗歌盛宴。观赏如此高品质的诗会,心旷神怡,灵魂激荡,唤起内心文化共鸣。伏生诗会,增强了邹平人民的文化自信,为弘扬邹平精神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