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身穿白大褂、两鬓斑白的老先生与助手在一个更像实验室的车间里制作“豆腐”,一阵阵扑鼻的奶香味沁人心脾……这是跨越山海“舆”心灵相约——滨州采访团记者近日在青海祁连期间的采访片段。
他们做的其实不是“豆腐”,而是利用当地牦牛奶资源制作的奶酪。老先生名叫于明胜,是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副研究员。“能在这里搞研发,从厂房到政策扶持,多谢劳书记为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于明胜口中的劳书记就是滨州援青干部劳建刚。
劳建刚在祁连县挂职县委副书记,同时担任滨州援青干部管理组组长。在祁连工作期间,劳建刚得知了于明胜的事迹。于明胜从西宁来到祁连,研究牦牛养殖以及牦牛肉、奶加工10余年。这些年,他深刻认识到传统养殖和加工方法存在的短板和局限。4年前,他攻关牦牛现代养殖与生态协调技术“组装模型”项目,每头牛的综合产值可从过去的760元提高到1万元。然而,经济社会效益如此可观的项目,规划却被资金、场地卡住了脖子。
“原先在牧场选址,但因环保问题,手续根本办不下来,正好赶上劳书记带着滨州援青干部工作组启动援建小微企业孵化园配套设施项目,真是场‘及时雨’!”于明胜说,“当时,劳书记跟我说,‘先在这干,把产品拿出来,把产值提上去,缺什么跟我说’。工程进度慢,他比谁都着急,三天两头打电话问。有一次,他还把县领导拉到厂房现场办公,核定项目主要指标后,工程进度开始加速。”目前,祁连雅克乳业产品已进入研发阶段,等产品上市后,当地参与合作的农牧民收入将大幅增长。
这只是劳建刚在祁连扎实推进工作的一个缩影。在他看来,援助祁连,帮助当地农牧民增收,要强化产业带动,舒筋造血换新。他紧抓项目投产,目前祁连县旅游示范点项目、八宝镇“飞行小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投入运行;紧抓新建项目开工,目前祁连县小微企业孵化园配套设施建设、野牛沟乡寄宿制小学建设项目等7个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2805万元;紧抓产业带动作用发挥,依托“爱心认养藏羊,助力祁连发展”系列推介活动,宣传推介祁连藏羊等本土特色农牧产品品牌,将祁连牛羊肉、牦牛奶、沙棘果汁等产品销往山东市场。在第22届青洽会上,援助方和受援方洽谈对接,共签约项目4个,签约金额4亿元。
在想方设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他还为做好祁连人民的民生保障用心谋划。
他提出用“医疗+援建”暖民心。他要求11名援祁医疗专家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开展“点对点、点带面”与宗教界人士结对健康保障活动,为全县46名民族宗教人士免费体检,并提供点对点跟踪健康服务。他还推进实施乡村干部人才、乡村护林员、乡村建档立卡脱贫户健康关爱工程,把全县4806名脱贫人口列为长期关爱对象。
他提出用“教育+援建”启民心。结合援青教师工作实际,他协调开展教学“六个一”活动,即每名援青教师上一堂公开示范课,至少带一名新入职“徒弟”,至少帮扶一名困难家庭学生,至少开展一次送教上门,在《海北教育》或其他教育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为当地教育发展提一次建议。
他提出用“文化+援建”聚民心。找准援青工作定位,他筹划在增进鲁青两地人民互相了解、加深感情上出实招,在推动两地各民族优秀文化交流方面做文章。首部援青题材院线电影《牛王》先后在西宁、济南、北京完成首映式,该片成为宣传祁连、展示祁连、推介祁连的新名片;滨州市博兴县吕剧团原创抗疫题材现代吕剧《连心锁》入青首演,开启“十四五”鲁青文化交流活动序幕,推动两地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交融更加深入。
他提出用“人才+援建”振民心。他谋划在7个乡镇各援建1所农牧民综合培训中心,实现乡镇全覆盖,彻底解决了祁连县各乡镇没有培训场所、设备不足的问题,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讲诚信的新型职业农牧民,逐步实现农牧民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三年援青期满,劳建刚回到了滨州的工作岗位上。他表示,援青经历终生难忘,援青精神要持续弘扬,今后会把这种精神转化成工作上的动力,争取作出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