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滨州“非遗进校园”已成常态化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清春通讯员吴延香
  今年年初,省政府发布了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获奖名单。其中,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下属滨州市文化馆(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担的“公共文化志愿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项目名列其中。
  这个奖项有何分量?滨州这项工作又为何能入选?
  在双减政策实施的大背景下,做好非遗进校园工作,能够丰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事关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身边的艺人,主动走进教室,能够培育“在知爱建”的情怀,更事关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在我市已常态化融入学校教育中
  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是经中央批准的省级文化创新最高奖项,由省政府设立,每两年举办一届,每届评选30个项目,旨在表彰奖励我省近年来的文化创新实践成果,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意识,开创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新局面。该奖项权威性足,分量重,竞争性强,入选难度高。本届创新奖于2021年5月中旬启动,共受理各市、各单位申报项目202个。
  滨州“公共文化志愿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项目,通俗地说就是“非遗进校园”。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在滨州市已顺利且常态化的融入学校教育中。
  如滨州民间剪纸、阳信鼓子秧歌等11个非遗项目在滨州实验学校、阳信县职业中专等9所学校同步开展,一周一节课的教学模式,使公共文化志愿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有效、合理地融入学校教育,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持续动力。
  我市开启了“非遗保护相关单位+学校+传承人”的工作新模式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各地都在推进,但普遍面临一些共性问题——“单方面性”“缺乏持续性”“效果不显著”等。对此,滨州拿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自2006年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以来,我市共公布了111名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截至目前已经有14名传承人先后去世,有些非遗项目已经或濒临消失,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
  2017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促进文化教育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公共文化志愿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列入全市文化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学校、鼓励和引导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走进大中小学校担任兼职艺术教师、开发非遗校本课程等内容提出具体要求。
  2019年,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出15所“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和研究基地”。这些学校的传承项目涉及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多个门类,丰富了学生们的文化体验。
  2020年,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关于开展2020年“非遗进校园”工作的通知》,确定阳信县职业中专等9所学校为2020年“非遗进校园”工作试点学校。同时确定了《2020年“非遗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滨州民间剪纸、大洪拳、阳信鼓子秧歌、西河大鼓等11个非遗项目分别在鲁北技师学院、阳信县职业中专、滨州实验学校等9所学校同步开展,开启了“非遗保护相关单位+学校+传承人”的工作新模式,并配备了“非遗进校园”专项经费,有了详细的分工和要求,助推该项工作走向制度化、有序化、规范化。
  2022年,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滨州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出11所“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和研究基地”,发布了《关于开展2022年“非遗进校园”工作的通知》,并制订了《2022年“非遗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配备了“非遗进校园”专项经费,开设滨州武术、剪纸、茶艺等相关课程,正式开展滨州市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相关工作,截至目前,完成课时100节。
  有方案、有分工、有专项经费,有试点、有培训、有课程、有教材,持续向全市各学校覆盖推广
  在实践中,我市充分发挥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色,打造“非遗特色学校”。我市强调分地区、分层次、分类别的将非遗项目引入课堂,形成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志愿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的局面。注意结合地域特色和学校实际,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的特点,选择优秀的、典型的非遗项目开设课程,课程设置符合大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打造具有各县(市、区)地域特色的非遗传承教学校园。
  每周一节课,同时配备专门的传承活动场所及教学的基本设施、设备。在课程开设形成系统、成熟的教学模式后,将编写非遗课程的教学教材,并持续不断地在全市学校范围内覆盖、推广。
  我市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科学管理和培训。滨州非遗传习坊传承培训工作稳步开展,200人次受益,为“非遗进校园”优化课程设计提供了人才保障。
  截至目前,除滨州市直扶持开展的学校外,滨城区、阳信县、无棣县等县区也陆续开展各自辖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学校教育的融合工作,并日趋规范化、持续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传承人信心的建立、学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带来极大程度地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滨州市非遗进校园工作开展至今,全市共有3万余名师生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对宣传滨州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优秀手工技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非遗进校园”,让孩子们成为传承“先锋队”,从而形成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非遗精彩格局,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生生不息的发芽生长。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