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枣之乡沾化,金贵的不只甘甜的枣,更有枣木雕。
沾化枣木雕刻造型简洁明快、稳重大气,做工严谨细致、古朴方正、师法自然,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富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盛夏时节,在冬枣“嫡祖树”所在地下洼镇,“沾化枣木雕刻”传承人、滨州市木雕核雕协会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负责人丁国勇不惧酷暑,正对着大大小小的木头、树根精雕细琢,不时滚下的汗珠丝毫不影响他的专注。
冬枣种植面积达数十万亩,为木雕行业提供了丰厚的枣木资源
瞧,在丁国勇工作室不大的空地上,摆放着上百件枣木雕刻成品和半成品。从指节大小的枣核雕到半人高的枣木雕像,从花纹繁复的工艺品到质朴实用的板凳、织布梭,大到家具、花架、人物雕塑、枣如意摆件,小到长寿枣、如意茶则、手把件,琳琅满目。
丁国勇是当地丁氏家族木雕第五代传承人,受家族熏陶,他从小就对此兴趣浓厚。“在沾化,种植着数十万亩冬枣树,每年产生几十万吨更新换代的枣木资源,原材料比较丰富。”丁国勇说。
对修剪下来的满地枣枝,丁国勇觉得可惜,就拿起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工具,利用枣木枝干、树身进行创作。其中,精致的有花鸟虫鱼、人像玩偶等雕刻,实用的有镇纸、马扎、擀面杖、小型手把件等。越干越有劲,丁国勇的创作灵感逐渐迸发。
他介绍:“枣树的生长周期非常长,树干长到碗口粗就要长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我用料是选取枣木芯,就更难得了。”
枣木雕刻工艺流程很多,马虎不得。有遴(选料)、净(刀斧去除根丫)、汲(水泡)、煮(蒸煮去胶)、阴(自然风干)、烘(加温干燥)、样(画影图形)、制(制作过程)、修(修饰)、磨(打磨)、光(抛光)、漆(上漆打蜡)等多道工序。
无论是用料的粗细、尺度,线脚的方圆、曲直,还是雕刻纹理、花色、人物的表情,都是雕刻的关键所在。在表面涂饰上,以鬃漆工艺为主,采用清漆涂层,使家具、雕刻木质的天然纹理更加透彻,呈现出“枣木棍子自来色”的原始风采。
丁国勇介绍,他每天都会拿出七八个小时来进行创作,现在马扎、笔筒、镇纸等实用性强的小巧作品广受欢迎,其价格多在50—100元。
打造形成“沾化枣木”木雕特色产业,丰富拓展当地枣文化
“在沾化,这个产业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潜力项目。依托广阔的枣木资源,我们可以进行沾化冬枣长寿木雕文化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链条,带动更多乡亲致富。”丁国勇说。
2014年,丁国勇创办了沾化水润天成民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5年注册商标“泰山奶奶娘家人”“水润天成”两个商标,并成立了“泰山奶奶娘家人”手工坊。
当下,枣木雕刻不只在实体店铺、旅游景区深受喜爱,在线上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上也受到了消费者欢迎。发掘互联网商机,丁国勇还购买了直播器材,吸引了很多粉丝观看、下单。
从2018年开始,沾化区文旅局、滨州市木雕核雕协会、下洼镇与丁国勇共同打造了滨州市木雕核雕协会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定期举办工艺讲座,免费培训技能。4年来,举办各类培训班87场次,直接培训千余人,直接带动50余名会员创业,间接带动3000人就业,带动当地枣农从事木雕生产创作,打造形成了“沾化枣木”木雕特色产业。
现如今,枣木雕刻已成为当地“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能结出绿色无公害冬枣,还能“种”出枣茶、枣蜜、枣酒,还可以制作枣木雕刻,一棵冬枣树的价值实现了最大化。从小作坊到公司化,从乡土到网络世界,枣木雕刻这门手艺正走向属于它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