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滨州法院新收案件增幅同比下降24.16%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康曌通讯员尹晓宁报道)滨州法院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社会治理大格局,从诉讼中发现“端倪”,倒推社会治理的“堵点”,借助多方力量,养固根本、疏浚泉源,走出了一条“类型化”诉源治理之路,实现了案件增量由居高不下到平稳下降的华丽转身。2022年上半年,全市法院新收案件增幅同比下降24.16%。
  建立全流程闭环机制,深化“六调联动”合作机制。全市法院积极融入市委政法委“无讼、无访、无邪”村(社区)创建工作,推动将“万人成讼率”纳入平安建设考核,形成了“法院司法数据预警→各单位(部门)分析研判及防控化解→联席会议分工协同→工作任务督办→治理结果反馈→下一轮司法数据评估检验→工作成效评价”的全流程闭环工作机制;深化了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商事调解、行业调解、律师调解的“六调联动”,联合市司法局出台了《关于开展村(居)法律顾问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开展矛盾纠纷诉前化解工作的实施方案》,在分层过滤矛盾纠纷的同时,为群众解纷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方案。
  启动类型化诉源治理,化解“积压成讼”根本原因。全市法院从金融、道路交通事故等居高不下的案件类型中分析矛盾纠纷积压成讼的根本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市中级人民法院与市委政法委共同组织召开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诉源治理工作协调会,法院向10余家保险公司当面求证,对上诉理由集中的赔偿项目整合为裁判标准一览表,公安、银保监分局以及行业调解深度介入,道交领域“无效诉讼”大幅下降。针对金融纠纷衍生案件多的现实问题,邹平市法院与公证机关联手,赋予公证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金融调解委员会主动介入小额纠纷,全市27家银行全面接受诉前调解,金融纠纷化解中的“痛点”变“通点”。
  引导“诉讼”向“诉前”转变,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滨州法院在坚持“有案必立、有诉必理”的基础上,一方面,引导群众从提起诉讼向预防风险和诉前调解转变,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另一方面,对进入法院的诉讼案件,坚持简案快审、类案量审、繁案精审,不断提高办案的质量和效率。中院制作了《企业法律风险管控指引》手册,从近三年54076起涉企案件中分析企业从设立到经营过程中的55个风险点,并一一提出意见建议,增强企业防范法律风险能力,减少了因企业疏漏导致的诉讼案件;惠民县鉴定机构、医疗机构进驻矛调中心,评估鉴定工作提前至诉前,帮助当事人形成合理预期,将纠纷化解在诉前;疫情期间,滨城区法院受理的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件大幅增长,在区委政法委协调下,法院、教育、民政、街道办事处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150余起纠纷化解在诉前。
  2022年上半年,全市法院诉前调解结案10499件,调解成功6919件,调解成功率65.90%;受理速裁案件7237件,占一审民商事案件的44.62%,平均审理期限26.95天。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