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李淑霞通讯员高凤至
盛夏七月,邹平市九户镇西郭村,150亩成方连片的土地上,郁郁葱葱的玉米苗齐苗壮,即将进入拔节期。
望着长势喜人的蜡质玉米,村支书张凯心中升腾起丰收的希冀。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与供销社签订协议……几个月的忙碌终于初见成效。
“今年秋后合作社将流转土地500亩以上,到2023年底村集体增收可达50万元左右。”张凯自信满满地说。
一个没有工业企业,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不到一千人的小村子,要实现村集体收入如此大的跃升,张凯的底气何在?
“我们正在探索推行的‘1+4’土地经营模式,通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合作社+农户+供销社+金融,各主体共同参与、协同配合,共同探索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高、社会化服务质量优、增收效果显著的新路子,破解村集体大幅增收难题,同时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九户镇党委书记孙美荣告诉记者。
三载创新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走上前台,作为土地运营主体“唱主角”
面对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村集体增收乏力、发展后劲不足等现状,九户镇立足农业基础优势,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民增收致富。
2019年以来,九户镇充分发挥党委引导和党支部主体作用,以土地流转为契机,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探索“党支部+合作社+供销社+农户”的合作模式。
作为试点村,村级班子团结、支部书记担当能力强的成家村率先流转土地553亩,推行“8721”模式。这一模式中,村党支部成立合作社,负责流转村里土地入股,邹平市供销社作为运营方,与村集体签订承包合同。经营土地之前,供销社按照800元每亩的价格向社员先行支付土地承包费,农产品收益后,净利润由供销社、村集体、农田管理员按照“721”的比例进行分成。为进一步带动入社群众积极性,2021年,该模式升级为“86211”模式。
“相比‘8721’模式,‘86211’土地股份合作模式中,村集体、供销社各拿出‘1’成利润,给社员‘二次分红’,相当于为社员增加了每亩地185元的分红收入。”成家村村支书成金锋表示。
经过收益结算,2020年、2021年度,成家村分别获得53234元、51320元村集体净收入。“8721”和“86211”模式在成家村的成功实践,实现了村集体、村民、供销社“三方共赢”,有助于激发群众共同致富的内生动力。然而这一模式中,村集体作用发挥有限,较低的分成比例决定了其很难实现增收上的大幅突破,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业生产、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更高层次的标准和需求。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