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选择种植收购价高的优质麦;发挥规模效应降低浇水、收割成本;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地双收”——
沾化这位种粮大户增收方法多
滨州日报/滨州网通讯员孟令旭

    “我种的这860亩‘师栾02—1’小麦是优质麦,亩产过千斤,客商按照每斤1.6元的价格拉走40万斤了,剩下这几十万斤三五天就能拉完。”7月4日,沾化区黄升镇王侯村种粮大户王明胜指着晾麦场剩下的几大堆小麦说。
  说起种粮经历,今年51岁的王明胜说,他2009年就种地40亩,那个时候粮食收益低,村民大多外出务工经商,有撂荒现象。王明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根据田地的优劣,按照300—500元每亩的价格承包过来,开启小麦—玉米两季种植模式,因为部分田地位置偏远,浇地困难,只能看天吃饭,收益好一年坏一年。
  后来,王明胜自己出资3万余元,为村内浇地泵房更换了水管、电机等设备,并专门淘来一台二手变压器,成立沾化区明胜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合作社成员一起修复已经破旧的沟渠,全村3000余亩耕地逐步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良田。
  因为流转费付款及时,随着时间推移,外出务工经商的村民大多把土地流转给王明胜种植。到2020年,王明胜已流转土地达86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因为地多,王明胜目前长年雇着村里4名村民,他们平均每年能获得5万余元的报酬。今年66岁的张云岭,有着不错的铲车驾驶技术,这几年跟着王明胜管理田地,每年收入几万元让他很满足。59岁的张志彬是村里的种田好手,也跟着王明胜干了好几年。同为54岁的王荣昌、胡月兰两口子,也帮着王明胜打理田地。
  除去这四人,在灌溉和农忙时期,王明胜还要雇很多村民,增加了这部分村中闲置劳动力的收入。在给付村民报酬方面,王明胜不抠门,但对粮田管理却是精打细算。
  在当地,浇地人工成本非常高,在一般村,因为地块高低不平和漏冒,浇1亩地差不多需要60元,而且需要浇好多天。因有860亩粮田能形成规模效应,他家这860亩土地,浇一遍最多需要4天,主要开支是雇用8名劳动力,每人每天200元,加上电费及其他开支,每亩地成本大约20元。靠着他家麦田的其他村民2000多亩农田需要浇地,在不用农户自己到场的情况下,每亩他只收费40元,比市场价便宜。这样一来,他可在浇地业务上赚3万元,基本能摊平修复沟渠和自家浇地费用,平均每年浇三遍地,做到了浇地费用收支平衡。
  在小麦收割方面,在收获时,他利用规模效应,860亩小麦的收割业务以3万元打包给一家收割,只用三天半就能全部收割完,平均收割价是零散户的一半。
  今年麦收后,王明胜响应号召,开展了8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所谓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就是充分利用两种作物高矮搭配、边行优势的互补效应,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一种种植模式。
  王明胜说:“今年我是第一次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选择了大豆玉米4:3、6:3两种模式。种一亩玉米还能套种一茬大豆,因为玉米大豆套种高低搭配通风,玉米株距从原来25厘米降到10厘米左右,玉米基本不减产,一亩地国家还给200元补贴,一地双收。这也算是我为国家粮食安全作了一份贡献。”
  “目前黄升镇有像王明胜这样的种植200亩以上种粮大户18户,因为措施得当,全镇3.41万亩小麦可收夏粮3400万斤以上,目前全镇3.41万亩秋粮完成播种,长势良好。下一步,镇农业农村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等方面技术指导,向农户宣传复合种植模式的好处,帮助群众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7月4日,黄升镇分管农业生产的副镇长张新泉接受采访时说。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