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水患或是部分滨州隋唐遗址废弃的原因
滨州市博物馆 张卡

  滨州近几年正式考古发掘的隋唐时期遗址主要有博兴的龙华寺遗址、疃子遗址和滨城区的马坊遗址。结合几个遗址和周边同时期遗址沟坎断崖的调查情况,能够发现我市很多遗址内都分布有大量的淤土堆积,甚至形成一层淤土一层红胶泥层层叠压分布的现象,这证明当地在当时有着较为频繁的水患。我市很多遗址的废弃也很可能是由于当时人们躲避水患而迁移他地。
  疃子遗址的发掘
  疃子遗址位于博兴县锦秋街道疃子村西北约1.2公里处,新城二路东侧南水北调工程河道南岸,北邻支脉河,南距小清河1公里。2020年3月27日至4月18日,为配合小清河应急防汛(复航)项目,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工程范围内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并于2020年4月至6月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
  遗址发掘面积约3000平方米,长约120米、宽约25米。发掘范围主要在南水北调水渠南坝下,遗址上层分布晚唐墓葬,下层分布北朝至隋的房址、陶窑、井等遗迹,但因兴修水利大多数墓葬顶部遭到破坏,只残留底部,北朝时期人们的生活生产居址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发掘区地层堆积从上到下分为8层,地层越往下年代越早。考古发掘有7座晚唐墓葬,均开口于⑥层下,其中5座为圆形砖雕墓,2座为长方形砖椁墓。砖雕墓顶部都已坍塌,从残留的迹象看,为圆形砖雕壁画墓,残留少量白灰、红彩和砖雕结构。其中M1底部保存相对较好,出土器物也较为丰富,其他墓葬出土少量瓷器、陶器、漆器和“开元通宝”“乾元重宝”铜钱。这些器物是本地区晚唐时期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M1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为阶梯斜坡状,墓门有两层封门砖。甬道长方形,与墓室棺床南端相接,底部未铺砖。墓室平面为圆形,底部铺砖形成棺床,棺床与甬道相连处砖雕柿蒂纹壶门,墓室墙壁由砖砌仿木柱子分割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的墓室墙壁都有用砖砌成的灯和桌椅造型。墓室埋葬人骨两具。
  M1随葬瓷器9件,模型明器、塔式罐等陶器20多件,漆碗、漆盘6件,以及铜镜、铜钗、铜钱、贝壳等,并出土墓志1合。瓷器中4件白瓷碗为玉璧形足底,胎质坚硬细腻,釉色雪白,碗底有墨书,应属晚唐邢窑产品。漆碗、漆盘为四瓣葵口,内髹红漆外髹黑漆,其中一件漆碗外壁还用红彩书写“千万”字样。出土陶器有塔式罐,表面涂抹白灰,白灰上残留墨绘痕迹。陶模型明器有灶、凤首壶、盆、釜、熨斗、香炉、熏炉、谷仓罐等。铜镜为团花镜,铜钱均为“乾元重宝”。墓志出土于甬道,由墓志和墓志盖组成,墓志用墨书写,楷书,字迹部分可辨识,如“唐故陈府君□□夫人墓志铭”“迁太尉西阁祭酒”“舟附白沙官米到扬州后染患遂□□□□□□业青州博昌下□门”“数忱经训女丝乐公之唯爱也”“大中七年正月廿三日享年八十六”等。大中七年为唐宣宗年号,可知该墓葬年代为公元853年。墓志记载了墓主的籍贯、生平等。
  南北朝至隋代的遗迹现象主要分布发掘区西部和东部。发掘出土的北朝至隋代青瓷器应主要产自淄博寨里窑,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小清河流域古代瓷器贸易的情况。
  其中,发掘区西侧清理陶窑一座。陶窑由操作间、火膛、窑床、砖砌烟道组成。在窑室和灰坑内出土较多红陶片和三角支钉,证明该窑为烧制陶器所用,其一个操作间两处窑室的特殊结构再现了当时的烧陶技术特点。
  在发掘区西部还发现水井建筑,井为砖砌的圆井,井口用砖铺成路面,并用砖砌成排水水渠。井内上层出土筒瓦、板瓦、莲花纹瓦当等,下层出土双耳罐、四系青瓷罐等遗物。年代亦为北朝至隋代时期。
  在发掘区东侧则清理出北朝至隋代时期的建筑基址1处,可见砖砌墙基、方形石块柱础、瓦铺墙基等结构,但破坏较为严重。从残留墙基可辨出,该基址后排为三间房屋、前排为廊院与一间房屋组成。后排三间房屋大门朝南,三间房屋之间有门相通。后排房屋最右侧一间有砖砌通道通向前屋。廊院用砖包边,与前排房屋有瓦铺墙基相隔。在墙基旁出土青瓷碗、陶器等。结合20世纪60年代在疃子遗址发现的北朝佛造像窖穴和离此不远的龙华寺遗址发现的相似遗迹现象推测,此处应存在一处南北朝至隋时期的寺庙遗址。
  此次发掘发现遗址有多层淤土堆积,且北朝及隋时期的遗迹即被淤土覆盖,后又被晚唐墓葬打破。由此或可推知自隋以来,此地曾发生过较大的河水泛滥。人们也离开此地迁往附近高地生活。直至唐代晚期,此处又被后来之人作为墓地使用。
  滨城区马坊村遗址的发现
  马坊村遗址是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一处遗址,遗址内亦是有较多淤土堆积。五代至北宋时期,这一区域属渤海县地望,遗址的废弃可能也与水患灾害较为频繁有关。
  马坊村遗址位于滨城区秦皇台乡马坊村西南约900米处,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北侧紧邻潮河。为配合滨州市滨海路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18年7月至8月对遗址占压区域进行发掘。发掘区位于遗址东侧,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发现灰坑等遗迹60余个,出土遗物较为丰富。从调查及发掘出土的遗物和遗迹判断,此处人类集中活动在晚唐至北宋时期,发现的瓷器很可能来自河北磁州窑和山东本地淄博窑。另在遗址东北不到1公里的地方发现有商代盔形器,说明此处可能有商周时期烧造盔形器的聚落遗址。
  本次发掘的唐五代时期的文化遗存较为丰富,有灰坑51个,出土遗物主要有瓷器、陶器及瓦当模等,其中瓷碗7件,瓷罐1件,瓷瓶1件,陶器有陶盆5件,陶行炉1件,陶铃1件,瓦当模具3件,开元通宝钱1枚,此外还有少量的骨骼出土。如H3,出土可辨陶瓷器类型以碗、盆为主,兽骨主要为牛骨,坑底还出土2件瓷碗和1件陶盆等。
  马坊遗址还发掘北宋时期的灰坑9个,出土遗物也是以瓷片、陶片及少量兽骨为主。可辨瓷器以瓷碗为主,陶器有陶盆、陶尊形器、陶罐和陶行炉等。
  杨柳雪镇唐代古墓群
  2013年夏初,滨城区杨柳雪镇杨毡帽村村民取土时发现一通唐代墓志铭,现藏滨城区文物管理所。
  该墓志铭为青石质,包括盖和墓志铭两部分,盖左下角部分断裂,墓志铭自中部偏左侧断为左右两块,断开处部分文字缺失。盖上部和墓志铭石四周均阴刻花草纹。盖为凸梯形,底长31厘米,底宽36厘米,上长12.5厘米,上宽17.5厘米,通高12厘米,底高8.5厘米,盖顶有“馬君銘誌”四字方形篆文。墓志铭石长32厘米,宽38厘米,厚7.5厘米。墓志铭石上刻墓志铭并序。
  墓志主要记载了唐代进士王居贞的生平及其家族。墓志铭文中提及该地紧邻“孟津河”,这应为东汉至唐黄河横穿渤海县的一条重要河段。铭文还提及当时棣州军府设置、蒲台县与渤海县的边界及蒲台县内区划内容,对研究鲁北地方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