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尚书名句赏析(三)
钱宗武
  21.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
  出处:《虞书·皋陶谟》。
  译文:不要贪图安逸和私欲,治理国家的人要兢兢业业。
  解读:逸乐如脱缰之马,私欲似扑火之蛾。《尚书》不断警诫人们要“居安思危”,不可贪图安逸,对可能发生的事情始终保持戒惧之心,这实际上反映了先民的一种忧患意识。“恪尽职守,臻于至善”,这是人生的大智慧。直至今天,“爱岗敬业”仍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22.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出处:《虞书·皋陶谟》。
  译文:上天听取意见、观察问题,是从臣民听取意见、观察问题中得来的。上天表彰好人、惩治坏人,是根据臣民的意见表彰和惩治的。
  解读:此为皋陶对大禹的谆谆教诲,强调天意和民意相通。在“天命论”泛滥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难能可贵的。马克思指出:“劳动群众才是构成全部国家生活的基础,是推动历史发展真正的最后动力。”只有顺应了历史潮流,汇聚了人民的力量,我们方能无往而不胜。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不可脱离群众,要坚持群众路线,群众永远是真正的英雄。
  23.汝无面从,退有后言。
  出处:《虞书·益稷》。
  译文:不要当面听从,背后又去议论。
  解读:这是舜帝与大禹和皋陶讨论为臣之道时,舜帝的告诫之辞,时至今日,仍然是现代社会人们应当具备的修养和品性,是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准则。庄子曾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待人接物应当真诚,不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阳奉阴违。有话当面讲,背后不思量。莫在人前夸人长,莫在人后言人短。人前人后,事前事后,言语与行动必须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24.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出处:《虞书·益稷》。
  译文:扮演飞禽走兽的舞队踏着节奏跳舞,《箫韶》之乐变更演奏了九次以后,扮演凤凰的舞队出来表演了。
  解读:这是传世典籍中第一次记叙部落集会音乐舞蹈的盛况。“鸟兽跄跄”“凤凰来仪”不仅相当传神地勾画出原始乐舞的形态,也真实描绘了当今假面舞会的雏形。上古确实存有扮演动物跳舞的现象,反映了先民的图腾崇拜和远古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箫韶九成”与“凤凰来仪”也常常用来描绘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古代还常用“凤凰来仪”指代吉祥幸福的征兆。
  25.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出处:《夏书·五子之歌》。
  译文: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就安定。
  解读:这是《尚书》中最为耳熟能详的格言,是古往今来最为重要的执政理念,是古代中国民本思想最早最明确的语言表达,也是儒、道、墨各种学术派别共同论述的思想命题。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一直揭示这样一个事实:政治腐败、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往往是王朝更迭的主要原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颠扑不破的历史真理。
  26.天吏逸德,烈于猛火。
  出处:《夏书·胤(yìn)征》。
  译文:天王的官吏如有过恶的行为,害处将比猛火更甚。
  解读:吏者,民之父母,常称为政者是老百姓的父母官。《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民之父母”。父母官之德应该担当起爱民、亲民、养民、富民的职责。吏者失德,百姓之灾必烈于燎原之火。为政者首先要建德修身,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论语》曾告诫为政者:“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27.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
  出处:《夏书·胤征》。
  译文:严明胜过私惠,就一定能成功;私惠胜过严明,就一定会无功。
  解读:这句名言强调必须建立秩序和纪律的权威。号令如山,令行禁止,政治严明,尊法守纪,同心协力,当能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孟子·离娄章句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黑格尔也慎重地说:“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廉洁奉公,执政为民,是为政者的自我约束。这句话后来演变为汉语成语“克(能够)威克(能够)爱”,提醒为政者治政需要刚柔相济,恩威并施。
  28.用人惟己,改过不吝。
  出处:《商书·仲虺(huǐ)之诰》。
  译文:任用别人就好像对待自己一样深信不疑,改正自己的过错没有丝毫吝惜。
  解读:此为商的左相仲虺对成汤品德的赞美之辞。“用人惟己”是古今用人的准则。北宋名相王安石就十分推崇,他曾说:“用人惟己,己之可用而后用之。”我们今天常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与之异曲同工。“改过不吝”是古今自勉的座右铭,也是“闻过则喜,从善如流”的处世原则。《周易·益》也有类似论述:“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对于别人的批评,乐于倾听,虚心接受,敞开心扉,豁达大度。唯有如此才能活出人生的大智慧。
  29.懋(mào)昭大德,建中于民。
  出处:《商书·仲虺之诰》。
  译文:努力显扬大德,为人民建立中道。
  解读:此为仲虺对成汤的劝诫之辞,指出德政的核心是“建中”。《书集传》:“立中道于天下。中者,天下之所同有也。”“中”在中国古代的哲学里认为代表有形空间位置的中央,也指无形空间的一切适中。中道则能洞察微危,不偏不倚。唯有德政能使天下为中。《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德引导百姓,礼制同化人民,为政者显德,百姓才能获得中道,万物才能和谐共生。
  30.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
  出处:《商书·仲虺之诰》。
  译文:能够自己求得老师的人就会为王,以为别人不及自己的人就会灭亡。
  解读:此为仲虺对成汤的劝诫之辞,指出尊师好学是为政者必须具备的品质,而狂妄自大是自我毁灭的开始。人性的基本属性是好为人师,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经常劝勉世人不可自矜自骄,而要谦逊恭谨。孟子说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法国思想家卢梭也说过:“人之所恶,在于好为人师。”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极有涵养,大智若愚,不露锋芒。“山不辞细壤方能成其高,海不辞细流方能成其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善于学习,谦虚谨慎,不断进取。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