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引来黄河水 滴滴润民心
——记人民心中的“连心灌区”簸箕李灌区

  滨州日报/滨州网通讯员卢艳徐宁
  为解决惠民、阳信、无棣等县240万亩土地灌溉和人畜用水问题,簸箕李灌区在1959年边设计、边施工穿插进行兴建,渠首引黄闸由惠民县人委组织设计、经水电部黄委会和山东省委批准,于同年10月13日动工兴建,灌区工程由淄博专区水利建设指挥部于10月23日编制设计任务书,12月编制技术设计,与渠首引黄闸同期兴建。
  簸箕李灌区概况
  簸箕李灌区位于山东省北部,滨州市最西部,地属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半岛城市群、济南城市群经济圈四大经济区结合部。东与白龙湾、小开河灌区相邻;西与济南、德州市接壤;南起黄河,北以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海兴县隔河相望。
  自引黄闸延伸到渤海湾,南北长130公里,东西平均宽17公里,呈南北狭长形状,设计引水流量75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118万亩,承担着滨州市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24个乡镇(街道办)的工农业生产和111.9万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供水任务。渠首建有引黄闸2座,形成了“高水高引、低水低引”高低闸联合调度的格局;干渠总长150.34公里,其中总干渠36.06公里、一干渠46.38公里、二干渠65.7公里、西闸连接段2.2公里,支渠153条,总长878.7公里,斗农渠941条,总长2003公里。渠系建筑物共有1364座;建有惠民孙武湖,阳信幸福河、仙鹤湖,无棣月湖、三角洼等6座平原水库,设计总库容4851万立方米。
  簸箕李灌区是目前滨州辖区内最大的引黄灌区,也是国家新增千亿吨粮食产能区规划的重要区域。
  复灌后的十余年奋力创业,灌区工程初具规模
  因簸箕李灌区南临黄河,地形呈南高北低,土质肥沃,但旧有河道均为排洪河道,又多无地下水源可利用,故不能解决灌溉问题。1959年的夏旱面积达145万亩,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遵照淄博地委指示,为加强工程管理,充分发挥灌溉效益,抽调灌区内惠民、无棣、沾化三县的干部建立了惠民县簸箕李引黄灌溉管理局,隶属惠民县领导。
  1960年1月24日,淄博地委决定将灌区管理机构收归专区领导,遂建了淄博专区簸箕李引黄灌溉管理局。当年,建成总干、一干、二干及几条主要支渠并开始运行放水。据滨州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总干渠南起徒骇河,北至沙河,上接沉沙渠尾闾,下连一干、二干渠,全长16公里。灌区投入使用后,在当时“大引、大蓄、大灌”的思想指导下,重灌轻排,原有的排水河道层层筑堤,节节拦蓄,排水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灌区遭受1961年暴雨袭击后,造成大面积积涝。同时,由于有灌无排,灌区地下水位升高,土地开始大面积次生盐渍化,与全国大多数引黄灌区一样,刚刚投入运行的簸箕李灌区于1962年停灌,灌溉局于6月撤销,7月4日将渠首引黄闸移交惠民县黄河修防段管理。
  1966年春,旱情持续发展,在灌区上游惠民县群众的强烈要求下,征得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支持,重新启用了1962年停止使用的引黄闸放水抗旱。自此,拉开了簸箕李灌区引黄灌区复灌的序幕。
  1966年7月5日,滨州地区行署决定设置簸箕李引黄灌溉管理局,对灌区的复灌作出了统筹部署和总体安排。复灌后的十余年间,灌区艰难起步,奋力创业,重点是修复改建主要工程设施,恢复灌区功能,其间建成了大湾渡槽,扩建改建了一干渠,恢复治理了沉沙条渠、总干渠、二干渠,兴建了支渠节制闸,治理了排水河道,并在3县内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以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为主攻方向,开展旱、涝、碱、沙、渍综合治理,沟、渠、路、林、涵、闸全面配套,做到了“沟洫相通成网,路正渠直树成行,方田连成千亩片,年年会战万亩方”。
  20世纪70年代末与20世纪70年代初相比,灌区效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灌区灌排设施和田间配套工程框架基本连成。受益范围扩大到惠民、阳信、无棣三县24个乡镇,增加十多个乡镇;年引水量达到3亿立方米,增长0.82亿立方米;年实灌面积达62万亩,扩大19万亩;粮食单产达到185公斤,每亩增产65公斤;沿渠村镇及沿海地区人畜吃水问题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
  全面规划,重点改造,灌区管理步入正轨
  20世纪80年代初,灌区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整体规划及二干渠沿海送水工程初步设计相继完成,并重点做了远距离分散处理泥沙和扩大下游蓄水能力等工作。
  198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簸箕李灌区被列为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和世界银行货款项目区。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实施后,灌区先后建成芦家河子等6座平原水库和5座拦河蓄水闸,蓄水能力达到7000万立方米,年调蓄能力达到1.5亿立方米,缓解了灌区用水高峰期间的供需矛盾,解决了城乡供水和沿海人畜用水困难。同时,灌区又分别在上游自流灌溉区域、中游提水灌溉区域、下游蓄水灌溉区域,建立起了惠民皂户李、阳信城关、无棣水湾三个灌溉示范区。每区万亩,全面配套,以此进行田间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示范和不同灌溉模式下的节水技术、灌溉技术、水沙监测示范。并分别探索自流灌溉、提水灌溉、低压管道灌溉的节水增产效益,以引导用水户加大田间工程配套和用水管理的科技含量,逐步走上规范化建设与管理的轨道,也使灌区效益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滨州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中,1988年8月10日惠民地区行署给省黄河河务局《关于重建簸箕李引黄闸的报告》记载:目前,世界银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将簸箕李灌区引黄灌溉工程立项;黄淮海平原开发项目也已将簸箕李引黄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列为重点,并提出“治理幸福河一条线(指簸箕李干渠),带动惠、阳、无一大片”。上述两个项目今冬明春即可实施第一期工程。10月21日,惠民地区行署召开簸箕李灌区施工会议,由行署副专员胡安夫主持,会议讨论了工程安排问题:“根据资金和劳力情况,今冬明春需三县联合举办的工程有渠首低引黄闸建设、低条渠开挖、二干扩大治理和灌区清淤等项工程。”至1989年9月,先后建成了7座跨渠生产桥、7座支渠进水闸,并建成东、西条渠连通闸,此闸和2015年建成、位于黄河下游左岸207+483处的簸箕李闸相互作用,形成“高水高引、低水低引”的联合调度之势。
  审时度势,抢抓机遇,迈入现代化灌区行列
  自2000年以来,簸箕李灌区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先后实施了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簸箕李引黄闸改建工程和簸箕李西闸除险加固工程等项目。
  于2002年11月开始与中国水科院合作开发研制灌区自动化监测调度系统,建成测流点24个、支渠采集点8个,建成沙河枢纽闸门遥测遥控、陈谢等县界测流站水文自动监测系统,可通过现场信息自动采集、传输、监测、实测,传输到主控计算机数据库。
  2005年,簸箕李灌区被列入国家第二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截至2020年已实施16期工程,共完成渠道衬砌、建筑物改造、管理道路、水位水量自动化监测、水管理信息化系统等诸多重点工程项目。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和运用,使渠系灌排工程配套更加完善,大规模的节水改造与配套工程续建使灌区控制面积不断扩大,工程设施逐步配套,灌溉渠系日臻完善,安全运行和输水能力、节水效率显著提高。
  多年来,簸箕李灌区还合作承担欧共体——中国、英国皇家水力实验室海外部水利科研合作项目,与水利部灌排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工业大学等合作,先后完成了“渠首水沙调度方案研究”“引黄干渠糙率系数测定”“泥沙粒径分析”以及沙化治理、灌区管理数据库等课题的硏究和应用推广。
  近年来,簸箕李灌区遵循着“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现代化灌区的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紧密围绕现代化生态节水灌区和服务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实施了多项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农田水利维修养护、水土保持工程,积极做好引水灌溉和干级渠道清淤复堤工作,为保证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社会安定和灌区的正常引水奠定了基础,已成为当地群众心中的“连心灌区”,干渠被当地群众亲切的称为“幸福河”。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