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贾政的“断喝”
钱杰
  俞平伯在他的读《红楼梦》随笔中笑谈:“宝玉每作诗,贾政总不肯赞好,甚至于‘断喝一声’……”
  贾政对宝玉的“断喝”之声,在全书中简直回荡不绝。
  何止对宝玉——贾政对他的另一个儿子贾环,因其系庶出,兼“人物委琐,举止粗糙”,比之宝玉的“神彩飘逸,秀色夺人”,形象又不知差到哪里了,所以则不免更是恶语相加。
  且看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中,宴上击鼓传花,到宝玉那里,做了一首以“秋”为题的诗。此诗具体写的什么,在各种版本中均未出现。看来内容不重要,主要是想说贾政的评价。结果这回竟然破天荒地得到了贾政的好评——“点头不语”,还奖励了他两把扇子。
  花传到贾环手里,因“近日读书稍进”“每常也好看些诗词”,且见宝玉作诗受奖,技痒难耐,便也写了一首绝句,而且是一挥而就。虽然也未出现内容,想来贾环还算自信。
  但贾政的评语却是:“可见是弟兄了。发言吐气总属邪派,将来都是不由规矩准绳,一起下流货。妙在古人中有‘二难’,你两个也可以称‘二难’了。只是你两个的‘难’字,却是作难以教训之‘难’字讲才好。哥哥是公然以温飞卿自居,如今兄弟又自为曹唐再世了。”说得贾赦等都笑了。
  贬损贾环捎上宝玉,连作诗带为人,把兄弟俩一锅烩、一起否了。而且是引经据典、拐弯抹角、东成西就地挖苦奚落——这种骂人方式后来被金庸大侠学得挺地道,小说里用得到处都是。
  何止对儿子——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不仅宝玉每拟一联或是一匾额,都照例招来贾政恶声恶气的断喝,就是跟随的一众清客,贾政也没给人家的作品留面子,不是说“俗”“也俗”,就是“陈旧”。
  照他这个标准、境界、气势看来,加之第二回中冷子兴对他的吹嘘——“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似乎他总该在诗文方面有不俗的功力吧!但他不只在大观园说人家题的联额不好时自己却只字未出,且“通观全书,贾政并无一文一诗一词。我们常笑他,怕没有别的能力,只会得断喝一声罢了。”(俞平伯语)
  不由得令人联想起清人李伯元著《官场现形记》第一回“望成名学究训顽儿,讲制艺乡绅勖后进”中,描述的这样一件“糗事”:
  老举人王仁在方财主家教私塾,正起劲儿地给小少爷灌输“读书就可中举、中举就可中进士、中进士就能点翰林做官,做了官就有钱赚、还能坐堂打人……”这一套,不料突然被小少爷抢白:“师傅,你也是举人,为甚么不去中进士做官呢?”好悬没把王仁气死。
  王仁好歹还是个举人底子,贾政很可能连个举人都不是。
  第二回说他“酷喜读书”“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
  贾政喜欢读书看来是不错,但他的官职功名并未经过科场实战打拼,不过是仗着先辈余荫、“皇帝赏的”。当然,我们现在可以说,科举并不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但放在封建年代,像贾政这种“出身”,不能算是“正途”,其实是很为那些所谓“一榜(举人)”或“两榜(进士)”出身的主流知识分子看不起的。
  事实上,贾政的学识浅薄,不只表现在缺乏自信、轻易不敢出手露怯——正因为心虚,所以反而更要虚张声势、故弄玄虚,自设光环、连蒙带骗,唬住别人、抬高自己,这是这类“大人物”惯常的心态和伎俩,正是毛主席讽刺的“嘴尖皮厚腹中空”那种人——而且体现在他谈吐的低级趣味上:
  还是七十五回击鼓传花,传到贾政手上,既不作诗又不行令,猜他说的是什么?居然打着“承欢”老母亲、活跃气氛的幌子,说了一个男人怕老婆、喝了酒舔老婆脚丫子的恶俗段子。
  水平快赶上薛蟠了。
  但贾政是老子,又是贵族,还做着官,气焰熏天,所以不但宝玉、贾环这些子侄辈不敢像方少爷抢白老师似的质疑他,詹光、单聘仁这班“沾他光”“善骗人”的“门下清客相公”,更是只会一味曲意逢迎,谁也不肯揭穿。
  只能由着他“断喝”。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