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孙文杰通讯员高琪郝延杰刘凯凯报道)4月26日,无棣县西小王镇景国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棉田里,在一道道遮阳网的罩盖下,“憨肥”的赤松茸露出喜人的模样。这标志着由市农科院经过三年研究试验的菌棉轮作技术取得成功。当日,全市菌棉轮作现场观摩暨培训交流会议在这里召开,与会的全市部分植棉大户、食用菌生产大户对此项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为菌棉轮作试验示范基地,景国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景国高兴地介绍:“试验田去年11月份收完棉花后,把棉花秸秆粉碎还田,把6趟棉秆集中到1趟沟里,然后播上菌种,投入成本少,管理过程简单,今年4月份开始出菇,到再种棉花前采摘完成。”他说:“合作社目前棉花种植面积2000亩,棉花单季生产费用高、用工大、收益低,而且每年从11月到来年4月土地一直闲置着,实施菌棉轮作后,每亩可收获赤松茸300斤以上,自己对发展这种模式充满信心。”
市农科院食用菌科技推广中心食用菌专家苏志坚介绍,因具备纯秸秆栽培、露天生长等特点,市农科院将菌棉轮作菌种定为赤松茸。赤松茸肉质细嫩,清香可口,营养丰富,近年来备受消费者青睐,每斤市场价20元左右。赤松茸菌丝体适宜在气温5至25度间生长,20至28度间正常出菇,可秋天栽培,秋春两季收获,正好可以充分利用棉花生产的闲置期。根据我市实际,可在棉花收获后的11月份播种赤松茸,上冻前菌丝体可发育完全,经过一个冬季的休眠,次年三四月份气温适宜便可出菇高产,可采摘2—3茬,一斤棉秆可转化半斤赤松茸。
会议就菌棉轮作全程机械化技术进行了讲解。经过研发试验,该技术已可实现棉秆收获、粉碎、开沟、播种、覆膜等关键环节机械化,半自动式采摘台和智能采摘技术研究已提上日程。
市农科院党支部书记刘树泽表示,菌棉轮作技术的试验成功,可充分利用棉花生产的季节和人工闲置期,就地利用棉秆原料,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棉农收入,助推绿色发展,是我市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滨州模式”的重大实践。为加快该技术的研究应用,市农科院成立了菌棉轮作农机农艺融合创新团队,下一步将对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攻关,不断加深农机农艺融合,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加快该技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