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尚书》名句赏析(一)
  1.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出处:《虞书·尧典》。
  译文:能够发扬大德之人,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亲密和睦之后,又能辨明其他家族的政事,众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天下众民也相递变化而友好和睦起来。
  解读:此为儒家“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政治哲学思想的理论源头。《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尧典》与《大学》论证逻辑的惊人相似之处,证明了儒家思想跟《尧典》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2.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出处:《虞书·尧典》。
  译文:(尧)于是命令羲氏和和氏,敬慎地遵循天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历法,敬慎地把天时节令告知人们。
  解读:“敬授人时”亦作“敬授民时”。此为人类“观象时代”观象记时的最早文献记载,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同构的宇宙认知模式。而认知天文制定历法的目的在于指导人类的生产生活。人们在掌握宇宙秩序及其运动规律的过程中,会触类旁通,对应人间社会秩序及其运动规律。《论语·泰伯》:“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后世“天人合一”学说与“历象授时”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因果关系。
  3.明明扬侧陋。
  出处:《虞书·尧典》。
  译文:可以明察贤明之士,也可以推举地位低微的人。“明明”,前“明”字,动词,明察;后“明”字,名词,贤明的人。
  解读:此为尧帝求贤之法,亦是尧帝用人准则。现已浓缩为汉语成语“明扬侧陋”,意思是发掘并重用出身寒微的贤才。自古英才出寒门。司马迁《报任安书》曾感叹:“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尧典》反映的是原始社会“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选贤举能”“唯才是举”是大道之治的标志。
  44..以孝烝烝以孝烝烝,,乂乂((yìyì))不格奸不格奸。
  出处:《虞书·尧典》。
  译文:因为(舜的)孝心醇厚,治理国家大事不至于坏。
  解读:此处提到“孝”这个伦理概念,是历久弥新“孝”文化的肇始。虞舜的父母弟弟都待他不友善,但舜仍然能与他们和谐相处。尧以为舜孝心厚美,一定能够治理好国家,就把天下交给了舜。可见孝顺父母,善待亲友多么重要。强调子女对父母尽孝道,是一种基本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础。孝是天经地义的人类本性。俗说:“百善孝为先”。倘若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孝,何能亲友睦邻、敬妻爱子、扶老携幼、大公无私?检验一个人品行好坏,是否孝亲是一个基本标准。
  5.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出处:《虞书·舜典》。
  译文:舜到了尧的太庙,与四方诸侯君长谋划政事,打开明堂四门宣布政教,使四方听得明白真切,听得清楚全面。
  解读:此为舜帝的政治主张。现已浓缩为汉语成语“明目达聪”,指为政者应多方观察民情,广泛听取意见。这也反映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都能背诵《岳阳楼记》里的一段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也是历代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政治情怀。
  66..柔远能迩柔远能迩,,惇德允元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蛮夷率服。
  出处:《虞书·舜典》。
  译文:亲厚有德,信任善良,又能拒绝邪佞之人,这样,边远的外族就会服从。
  解读:此为舜帝的政治抱负。“安抚远方,爱护近邻”现已演变成为汉语成语“柔远能迩”,谓安抚爱护远近之人而使归附。“柔远能迩”体现了我国古代睦邻亲善的外交理念,也是我们今天一以贯之的外交政策。为了应对全球挑战,加强全球合作,我国明确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面对世界经济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都应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7.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出处:《虞书·舜典》。
  译文:诗能表达思想感情,歌是咏唱的语言,五声是依照歌唱制定的,六律是和谐五声的。八类乐器的声音能够调和,不使它们乱了次序,那么神和人都会因此而和谐了。
  解读:第一次提出了中国著名文学理论术语“诗言志”,揭示了诗的本质特征。是诗论的开山。现已成为汉语成语“诗以言志”,指的是诗是用来表达志趣和意向的。《舜典》第一次提出了“诗、歌、声、律”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谐”“和”的概念。舜所言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与儒家诗论观点一致。
  8.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出处:《虞书·大禹谟》。
  译文:民间没有得不到任用的贤才,万国都会太平安定。
  解读:中国历代贤王雄主,无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野无遗贤,万邦咸宁”,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才与国家稳定的关系,只要朝廷之外没有遗而不用的贤人,那么,天下就会稳定安宁。小到一个社会,大到一个国家,只要达到人尽其才,政治必然清明。人才是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
  9.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
  出处:《虞书·大禹谟》。
  译文:政事同众人研究商量,舍弃私见以依从众人,不虐待鳏寡孤独没有依靠的人,不放弃困苦贫穷的人。
  解读:此为舜帝希望大禹可以秉公弃私,广开言路,勤政为民。“舍己从人”现已为现代汉语一个常用成语。“舍己从人”是一种个人修为,也是现代普通人必备的品质。一个人要随时随地放弃私见,服从公论,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要事事处处不耻下问,乐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善于采纳众人的建议;要勇于放弃自己的利益或主张,小我服从大我,时时刻刻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10.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出处:《虞书·大禹谟》。
  译文:帝德应当善治政事,政事就是教养民众。
  解读:《大禹谟》是圣君贤臣的议政实录,充满远古丰富的政治智慧。美好的政治要求为政者必须具备美好的品德,而治理政事的主要内容在于教养百姓。政治善恶与为政者德行息息相关,政治事务与百姓生活休戚与共。国以民为本,政以德为要。德治天下,国泰民安。德政,是儒家心心念念的政治理想。《论语·为政》有名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