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孙文杰通讯员孔晓报道)近日,记者在全市农业农村局长会议上获悉,2022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将锚定“走在前列”目标,聚焦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按照“1+666”工作思路,即:坚持党建引领这个统领,守牢粮食安全等6条底线,解决产业大而不强等6个难题,强化政策保障等6项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滨州特色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取得新进展,奋力建设更高水平富强滨州。
坚持一个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把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三农”工作具体任务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作为必修课、终身课,持续完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持续推进“标杆党支部”创建,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廉政警示教育。
守牢粮食安全、耕地保护、防止返贫、质量安全、安置区建设和农村意识形态底线,坚决稳住“三农”工作基本盘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确保全市粮食面积、产量稳定在880万亩以上、370万吨以上。实施大豆产能提升工程,推广完成7万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任务,适度扩大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
守牢耕地保护底线。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大力推广无棣县盐碱地吨粮田种植模式,打造“盐碱地变丰粮田”示范基地;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6月底前完成60万亩建设任务,年底前累计建成500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
守牢防止返贫底线。健全完善双向监测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不返贫。发挥产业扶贫项目载体作用,加快推进衔接资金项目建设,加大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积极开发乡村公益性就业岗位,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
守牢质量安全底线。深入推进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力争全市定量检测达到1.5批次/千人,小农户抽检比例不低于30%,确保生产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00%纳入合格证实施范围。开展标准进村入户活动,年内新认定“三品一标”35个以上。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面推广韭菜二维码捆扎带制度。开展生产主体和乡镇监管人员双承诺活动,确保全年不发生大的农产品事故。
同时,守牢安置区建设底线,确保如期完成省委省政府任务要求;守牢农村意识形态底线,与宣传部门、基层党委政府密切配合抓好农村意识形态工作。
在农业产业融合、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农业科技创新、农村改革赋能、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夯实乡村建设基础上下功夫,统筹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全力打造食品加工、生态畜牧、名优特水果、蔬菜(食用菌)四大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沿黄肉牛、小麦两个国家级产业集群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搭建产业集聚平台,积极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和乡土产业名品村。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培育一批农业全产业链“链主”企业,2022年新认定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0家,总数达到410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
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上下功夫。持续推进冬枣、鸭梨产业改造升级,2022年推广“沾冬2号”2万亩,发展设施冬枣3万亩,认定10个现代果业精品示范园,果品总产达到78万吨;积极推动国家级黄河三角洲(阳信)现代肉牛产业园建设,大力推进高端肉牛产业发展,稳定生猪核心产能。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实现县市区省级产业园全覆盖;年内新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1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8个、乡土产业名品村100个。持续强化“食域滨州”品牌宣传推介,继续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2022年全市创建省级知名农业品牌5个以上,认定市级农产品品牌10个。
在农业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年内建设高标准种子示范田和繁制种基地面积8-10万亩,选育新品系20个以上,建设畜禽核心育种场2家。加快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2%。做好盐碱地治理改良,力争在小麦、玉米、棉花、林木等作物新品种选育上取得新进展。年内600名农技人员签约服务500个经营主体,开展活动1.2万人次以上。
在农村改革赋能上下功夫。稳妥推进土地改革,指导无棣县开展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全市土地流转率稳定在63%左右;加快推进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充分利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做好年度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指导各县市区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在村集体经济、农民增收上下功夫。积极推进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鼓励采取组建联合社、村企联合等多种形式。支持小农户参与农业多种功能拓展、乡村多元价值开发,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利益分享机制。积极开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示范创建活动,评选认定市级示范社30家、市级示范场20家、市级示范服务组织20个,年内全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000万亩次。
在夯实乡村建设基础上下功夫。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面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年内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区10个,创建省市级示范村100个以上。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大力推动农业废弃物循环技术应用,持续推进“土壤保育院”应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更多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冷库项目,推动230多个已批冷库项目加快建设;抓好全市10个智慧农业示范乡镇试点,筹建市级智慧农业农村数据平台,实现益农信息社县级平台与省、市对接互联。
强化政策、人才、项目、金融、作风、督考六个保障,筑牢乡村振兴支撑
强化政策保障。全面落实落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大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力争三大粮食作物保险投保率达到80%,推广主要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确保农业受灾减产不减收。
强化人才保障。充分发挥农业创新团队和农业专家智库的作用,加强与省、国家级农业专家的联系,聚焦种业振兴、盐碱地改良等重点工作,开展针对性攻关。全面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年内培训高素质农民2500人以上,培育大批“土专家”“田秀才”等本土技术实用人才。
强化项目保障。加强与中央、省政策对接协调,持续做好项目谋划、向上争取工作。加强招商引资,吸引更多农业项目落户我市。高标准实施项目,严把质量关、政策关、技术关,尽快推动在建项目落地见效。年内全市农业项目投资达到50亿元以上。
强化金融保障。发挥好金融支农联盟和“鲁担惠农贷”等平台作用,加强农政银担合作,为“三农”主体提供优惠利率贷款。积极开展整村授信活动,尽快建成比较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
强化作风保障。结合“山东走在前,滨州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在滨州、知滨州、爱滨州、建滨州”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锤炼工作作风,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工作落实。
强化督考保障。进一步健全完善月调度、季督导、半年评估、年度考核的工作推进落实机制,确保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