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下洼抢抓冬闲时节加快推进冬枣设施大棚建设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郭刚通讯员周文倩报道)秋去冬来万物休,一般到了冬季农闲时节,群众都开始冬歇,但是在沾化区下洼镇的冬枣园内,却是另外一幅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一队队大棚架设的工人活跃在田野,顶着严寒定位定点、切割钢料、搭建骨架、棚顶覆膜,建起一片片的冬枣大棚。
  入冬以来,下洼镇立足冬枣产业升级发展,把冬枣设施大棚建设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积极发动枣农群众加快大棚建设,冬闲变冬忙,为来年的冬枣增产、枣农增收筑牢基础。
  “自己种冬枣已经几十年了,以前都是在大田露天种植,现在得到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改成大棚种植,提高了冬枣品质、价格也上去了,收入也翻番了。”赵山村枣农赵文武激动地说。
  下洼镇冬枣办主任刘荣昌告诉记者,建设冬枣大棚,不仅可以防雨雪冰雹等恶劣天气,还可以有效控制冬枣生长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促进果子高效生长,提高成果的卖相和口感,进一步改变“种地靠天吃饭”的局面。他们通过持续组织枣农培训、送技术下乡等活动,帮助群众彻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借助区、镇出台的产业发展政策迅速行动起来,在全镇掀起新一轮冬枣产业转型升级热潮。
  在冬枣大棚建设过程中,下洼镇政府对施工质量严格把关,压实镇、村、建设、施工四方责任,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目前,共有53支建设队伍进场开工,全镇3000亩大棚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其中,东平村、平家村和赵山村等11个村均为百亩以上集中连片区。
  冬枣卖得好,最终受益的还是老百姓。自1984年起,下洼镇开始种植沾化冬枣。经过30多年的努力,由最初的56棵冬枣树发展成了10万亩冬枣园,广大群众靠冬枣收入过上了好日子。设施大棚的应用,犹如一股春风,给冬枣种植注入了全新的理念,带动了数万名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
  2022年是新一届党委、政府全面履职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新的一年,正值产业振兴的黄金机遇期,下洼镇聚焦“沾冬二号+大棚栽培”这一冬枣产业转型升级的良策,大力发展示范片区,构建“三村一区”园村融合发展格局。重点鼓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能人领办合作社等运营模式,示范推广棉被大棚,持续招引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东部片区发展,以孟家村为核心,重点在10个村建设设施大棚500亩,示范引领,着力解决粗放式管理等问题,逐步促进强村带弱村联合发展。
  “下洼镇作为沾化冬枣的原产地和主产区,冬枣产业是最大的名片和品牌,是‘立镇之本’‘强镇之源’。镇党委、政府始终将发展好冬枣产业确定为下洼镇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以冬枣提质增效为核心,高点规划,加大扶持补贴力度,推广设施栽培种植模式,改善产业环境,让产业特色更加鲜明,让冬枣持久成为枣农增收的‘金疙瘩’。”下洼镇党委书记魏书柱说。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