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滨州:聚力双招双引 接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李伟伟通讯员王政雷秦景敏刘沛沛
  去年以来,滨州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83”工程部署要求,聚焦增优势、促创新、优服务、补短板,推进双招双引攻坚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战略性、突破性、引领性变化,高质量发展的成势之效更加彰显、胜势之基更加稳固。
  以双招双引促转型,释放出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当前,全国各地、全省上下都在抢抓机遇、各展优势、竞相发展,新一轮大开放、大发展的态势全面形成。高端人才、高端项目作为稀缺战略资源,成为各地竞相角逐的焦点。2020年以来,我市以双招双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含金量”最高的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单项奖励。2021年以来,滨州各项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在全省排名接连“晋级升位”,不断创出“加速度”。
  记者在市统计局获悉最新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值为2047.18亿元,增速列全省第7位。2021年1-11月份,规上工业利润总额791.19亿元,总量列全省第1位、增速列全省第2位;1-11月份,财政口径税收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均列全省第1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列全省第3位。社保、医保、低保水平均跨入全省第一方阵;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7%,列全省第4位,连续20个月保持全省前4位;1-11月,工业技改投资、制造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20.7%、37.5%,增速分列全省第3位、第1位;1-11月,新登记企业2.72万户,同比增长3.1%,就业市场活力稳中有增。
  一系列的数据充分证明,滨州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战略性、突破性、引领性变化,搭建了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舞台,具备了吸引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重大区域科创平台和行业创新发展标杆效应加速凸显。这充分表明我市以双招双引促转型的发展道路是对的,也释放出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立足产业基础,放大比较优势,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形成了标志性“十强”产业,这是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的最大底气,也是转型创新发展的最大基础。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重塑的背景下,我市坚定不移“用存量换增量”,重新定位布局、重新整合优化现有“十强”产业,坚持“战新”产业和优势产业并举、提升能级和提升价值并重,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传统产业向“战新”产业转型,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以存量变革、增量崛起打造新的“产业地标”。高端铝产业向轻量化铝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化工产业向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转型,医药产业向医药医疗器械产业转型,电子信息产业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转型,文化产业向现代文化创意产业转型。
  主导产业向优势产业升级,强化产业链优势,实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行动,加快培育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产业,做大做强家纺服装产业,做大做强医养健康产业,做大做强现代海洋产业,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
  滨州拥有丰富的油气、海洋、风、光、氢能等资源,这是最宝贵的财富,更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我市放大资源比较优势,科学有序开发利用,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获取资源配置最佳效益。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构建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已取得较大进展。聚焦能源资源绿色低碳、集约循环利用,出台《滨州市绿色低碳城市“十四五”新能源发展规划》和《滨州市新能源发展实施意见》,对接招引符合新能源开发条件的实力企业投资新能源项目,启动建设鲁北(滨州)风光氢储一体化基地。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滨州面临的最大战略机遇。我市抢抓重大机遇,围绕生态修复治理、节约集约用水、基础设施建设等进一步完善项目储备库,全力争资金支持、争政策倾斜、争项目落户,推动重大战略落地见效,抢抓政策机遇,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应。
  以高水平投资支撑高质量发展,以招商加速度提升城市首位度
  近年来,我市突出园区招商,塑造新阵地;突出平台招商,集聚新要素;突出资本招商,壮大新引擎,在招商引资竞争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以高水平投资支撑高质量发展,以招商加速度提升城市首位度。
  2021年1-11月,我市共新签约、立项项目214个,计划投资总额1232.10亿元。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7个,超出年度目标任务7个;过10亿元重大项目53个,超出年度目标任务23个。1-11月,全市有到位资金的新建、续建招商引资项目368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740.08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5.73%,同比增长15.3%。
  双招双引工作呈现四个显著特点:产业定位准。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企业布局园区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品品牌高端化”的要求,精准聚焦主导产业需求,发挥比较优势,量身规划建设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科技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六个专业化园区,有力推动企业向园区集聚、产业向园区集群。落地效率高。滨州黄河科技产业园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用、当年招商进驻,涵盖手机整机制造、智能穿戴、航空零部件精加工等门类,引进了一个初具雏形的产业集群。支撑作用强。渤海先研院八大中心全部投用,随着各中心和各机构的全面启用,将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科创支撑,科创资源集聚地、科创赋能策源地、科创活动密集区作用将充分发挥。创新生态优。全方位做好审批、研发、金融、物流、生活等配套服务,吸引各类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安居”工程2020年投入使用4000套,2021年新增3500套。近三年,全市引进高端专家330余人,本科以上大学生3.4万余人,人才“净流入”格局巩固拓展。
  产业只有形成完整集群、优良生态,才能在市场竞争大环境中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合力。我市以价值链提升为核心,分行业做好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加大项目招引、自主延链、吸引配套力度,将全市33个产业园区优化提升、做大做强,构建“一核三区”园区空间布局,推动资源要素向高产区域、高端产业、优质企业集聚,培育产业发展生态圈。深入推进“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营”发展模式,用好“产学研金服用”行业资源,放大产业联盟、协会、商会平台作用,围绕产业生态圈标准编制双招双引“三库三图”,打造滨州产业园区发展的3.0版本。
  2021年1-11月份,省级以上开发区亩均税收、投资强度同比分别增长31.38%、30.79%;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71.70%、20.16%;高新企业数、新增高端人才数、发明专利数分别增长74.19%、90%、70.28%,产业集聚度、“十强”产业固定投资占比分别达到91.99%、88.77%,运行结构进一步趋优。
  滨州以招商加速度提升城市首位度。按照“十四五”确定的全面打造黄河三角洲中心名城和100万—150万人口以上现代化大城市的目标,汇集各类高端要素,提升主城区人口集聚、物流集散、科技创新、教育文化、金融服务等主体功能,拓展商贸形态,打造渤海国际商圈、万达商圈、南部科创城商圈等滨州夜经济、假日经济消费亮点品牌。
  聚焦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以项目招引提升外资质效
  我市以高质量双招双引促对外开放、促转型升级、促要素优化,在更高层次上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变潜在优势为发展胜势。2021年1-11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918.2亿元,同比增长25.7%,历史首次突破900亿元大关,全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大关,连续第五次评为“全国外贸百强市”。
  聚焦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2021年我市把平台建设作为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基础工程,实施平台升级四大行动。实施跨境电商倍增行动。坚持模式创新,加快发展“9710”“9810”模式,全市跨境电商贸易额2020年为37.8万元,2021年1-11月达到21.6亿元,增长5714倍。实施外综服平台提升行动。坚持流程再造,全市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完成贸易额42亿元,较上年度增长111%。实施新增外贸主体培育行动。引导内贸企业触网升级,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246家,实现贸易额75.3亿元。实施外贸进出口通道畅通行动。狠抓开放平台争取及发展,全年新争创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省级外贸高质量发展区等平台6个。用活、用好邹平保税物流中心(B型)、滨州港、博兴内陆港等7个现有进出口平台,累计实现贸易额9亿元。
  聚焦“走出去、请进来”,我市以项目招引提升外资质效。针对外资质量不高、项目招引渠道不宽等问题,我市强化项目招引和活动组织,建立了外资企业动态管理库、重点项目推介册等“四库三册”。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世界500强连线、进博会、儒商大会等展会峰会招商平台是引进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展会、峰会等活动,2021年我市与荷兰诺力昂、德国林德集团、韩国大象集团、德国顺尔茨、法国圣戈班等10余个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达成投资意向,签订了合作协议。2021年,我市预计外资到账5.4亿美元,同比增长50%左右,其中日韩资预计到账6140万美元左右,占比11.4%左右。
  双招双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是加快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的突破口。我市在提升专业力量、优化平台载体、创新招商模式上攻坚突破,以政府更有为、干部更专业推动市场更有效,用干部的“专业算法”换取企业的“认可尊重”,用滨州的“周到服务”赢得了各界的“信赖支持”。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