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锲而不舍推进“重塑性变革”滨州发展内生动力持续迸发
(上接第一版)
  2021年,我市以“83”工程20项重要改革事项为重点突破,部署实施一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战略性、突破性、引领性改革事项;以84项专项改革事项为补位支撑,解决关键环节堵点淤点。多次组织召开市委深改委会议,专题召开“83”工程改革推进大会,改革动力全面汇聚、发展活力充分激发。
  ——国企改革提速推进。组建交通投资集团,加快水务、临港、文旅等市域资源整合,市县国企加强合作,2家基金公司成立并取得管理人资质,财金集团、国投集团、滨达集团分别取得AA+、AA+、AA信用资质。交易中心、体育中心、渤海公共实训基地、南海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公益事业建设“主力军”作用持续彰显。截至11月底,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突破千亿,同比增长68%;净资产、营业收入、利润同比分别增长82%、95%、140%。
  ——“四港联动”破题起步。印发实施《“四港联动”规划》《临港发展规划》,整合临港资产资源,加快小清河复航工程建设,推进滨州港物流园、鲁港现代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建设,打造通江达海的“亿吨港群”。
  ——数字管理城市先行示范。建设全国首家地市级智慧城市指挥运营中心,全科大网格、应急指挥调度、智慧环保、“两客一危”监管、数字城管5个系统入驻并实现“实战实用”。
  ——开发区改革持续深入。在全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半年评估中提升进位,列第4位。1-10月份,开发区亩均税收、投资强度、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33.76%、30.02%、90.32%、22.33%。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续两年进入全省开发区第一方阵,规划建设了黄河科技产业园、黄河高端装备产业园等7个专业化园区,已有总投资超300亿元的180余个项目落户。
  我市坚定深化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不动摇,通过全委会审议、人大立法、党内文件、改革决议等形式,将“双型”城市改革实践的创新成果固化为法规制度,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确保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行稳致远。
  创新突破彰显成效,突破“岩石”一寸,上涨信心一尺
  今年以来,我市突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领头雁”作用,在去年工业营收进入全省“四强”基础上,持续推动主导产业集群从“规模经营”向“价值效益”整体再造,工业经济取得“量质齐升”历史性突破。打造世界高端铝业基地核心区、魏桥集团推进重塑性转型两个案例,被省委改革办作为典型案例上报中央改革办,突破力度彰显改革深度。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36%,列全省第1位;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81.8人,提高幅度列全省第2位;市场主体活跃度达75%。1-10月份,全市规上工业营收7394.84亿元,总量列全省第3位;规上工业利润661.02亿元,增长239.4%,总量、增速均列全省第1位。
  以平台思维敲开科技创新的“壁垒壳”,我市实现产业链重塑、价值链提升。科创平台加速聚合,强化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双核”驱动,形成集科技研发、创新孵化、产业育成、服务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生态。产教融合加速塑成,搭建“五院十校N基地”高能级产教融合平台,实施企业与职业教育深度合作全覆盖工程。
  创新动能加速释放,全市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获批建设山东省先进铝基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端铝制造与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30%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入库740家,超过前两年总和。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数量列全省第2位。
  技术改造为工业经济“赋智”。我市实施“千项技改、千企转型”改革工程,1-10月份,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速均列全省第3位。转型质效彰显改革实效,我市落实省“推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改革”要求,出台《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实现十强产业创新联盟全覆盖。
  为畅通现代流通体系,落实省“深化物流降本增效改革”要求,我市推进滨州港以及黄骅港、套尔河港、小清河港“四港联动”,加快推进设施联通、信息联网、企业联盟、多式联运,致力于打造通江达海的“亿吨港群”。
  一年来,我市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起了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用人才同向发力的创新格局。
  开放平台呈现多元化,更大力度突破“双招双引”和“外资外贸”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我市聚焦城市开放度低、外贸进出口规模小、外资利用少等短板,用好保税区、内陆港、跨境电商、开放口岸等新模式、新业态,全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引进来”合资合作,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我市再次获评“全国外贸百强市”。
  12月10日,记者在由山东金诺国际冷链物流有限公司承建的阳信县冷链物流产业园建设现场了解到,2021年6月8日,海关总署批复在阳信设立进境肉类海关指定监管场地。该项目建设全国肉牛大数据平台,建成后可提升阳信县进口牛肉体量,同时可以进行数据平台开发,全面实现价格、肉品存货量、出货量公开化、信息化。
  我市瞄准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调整融合方向,打造一批对外开放的多元化、高能级平台。博兴内陆港开通运营,新增5家省级外贸平台主体,获批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邹平保税物流中心进入全国50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滨州港大宗商品运输船、设备出口货轮、活牛专业运输船等外轮首航成功。惠民化纤绳网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为更大力度地突破“双招双引”和“外贸外贸”,我市设立投资促进中心,充分发挥驻京、驻沪联络处和“10+5+N”招商专班作用,用好2021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第四届进博会、世界500强连线等活动,务实开展项目谋划、推介洽谈。1—10月份,实际到位市外资金661.52亿元,同比增长23.4%。
  人才结构决定产业结构、人才发展关乎滨州未来。我市深入实施“双元育人”改革,全市职业院校专业产业匹配度达75%以上,每年向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2万人,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深入实施人才“三进”工程、省内首创“人才节”,近三年,全市引进高端专家330余人,本科以上大学生3.4万余人,人才“净流入”格局巩固拓展。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持续擦亮“滨周到”服务品牌
  “互认是最大的尊重、对话是最基本的能力、帮扶是最好的监管”。一年来,我市持续擦亮“滨周到”服务品牌,“尊重企业家、厚待投资者、服务纳税人”蔚然成风。
  近日,喜大嫂职业培训学校的马少全来到市政务服务中心综合受理窗口,递交了开办培训机构所需材料后便安心离开。马少全说:“之前办理营利性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资质时,我们需要在两个服务区、两个窗口之间来回跑。现在只需到这个综合受理窗口,一次性提交所需材料,只跑一次腿,就可同时获得办学许可、完成企业登记。”
  马少全如今感受到的方便,正是我市推进“一窗受理”改革带来的成效。我市将涉及31个市直部门的977项涉企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综合受理,将以前的37个窗口核减为6个综合窗口,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无差别“一窗受理”。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姚振祥说:“从重塑办事流程、检视倒逼提效、精准贴心服务等方面创新思路举措、求真细研实干,凝聚38个政务服务部门和10个县(市、区)的攻坚合力,我们全力推进无差别‘一窗受理’基层延伸、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线上办、并联审’、中介超市增量提质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提升了改革的知晓率、落实率、满意率。”
  为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化,我市做实首问负责制、全流程帮办代办制,在全省率先实现部分高频事项跨省在线办理,《并联审批管理规范》成为我市首批地方标准。1-11月份,实施并联审批3630件,列全省第3位。1-11月份,全市实有市场主体增长9.83%。其中,实有企业14.19万户,增长16.27%。1-10月份,增值税发票开票户数8.11万户,增长21.47%,开票金额1.28万亿元,增长29.34%。市场主体活跃度达到7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个、1.34个百分点。
  企业家是纳税人的主体。凡是企业家受到尊重和企业家精神受到推崇的地方,社会就会充满活力,发展就会强劲有力。我市各级各部门发自肺腑、源自内心的尊重,真正把企业家当作自己人,用心、用情、用力培厚企业家成长沃土。
  为将政策性、实践性成果更多地传递到市场的最远端、最末梢,我市不断推进惠企政策精准化,设立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营商环境建设服务中心,接续举办“滨州企业日”活动,召开第三届企业家大会,发放“滨商健康卡”,组建“滨商滙”发展联盟。迭代升级惠企政策平台,实现“企业库”“政策库”精准匹配、自动推送,以适宜的气候和土壤,让企业得到更广阔成长空间。1-10月份,全市新增减税降费19.79亿元。
  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我市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深化“亩产效益”改革,出让标准地4750亩,建成标准厂房146万平方米,盘活“五未”土地亩数居全省第2位。“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工作上半年列全省第1位。
  一年来,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得益于“四色督办”改革推进、“三专干部”能力保障、“督考用”一体化考评等保障体系。
  回首过往,改革历程波澜壮阔;展望未来,改革之路任重道远。全市上下将继续以改革“关键一招”引领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各项工作“走在前、干在先、落在实”,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越走越宽广。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