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滨州市博物馆开馆至今,累计接待观众超百万人次,举办展览40余场、社教活动900余场次,免费讲解600余场次
地方“文博轻骑兵”闯出社教新天地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清春通讯员赵雷军霍怡帆



   
  建馆时间晚、馆藏文物少、队伍年轻,是很多地方馆的现实困难。但成立于2015年的滨州市博物馆却认为,这看似“先天不足”,反而意味着地方馆的文博事业有极大潜力、比较优势——场馆新,意味着工作包袱小、活动空间大;文物少,意味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力度更大,文物流动性更强;队伍新,意味着创新动力足、新鲜策划丰富。
  近年来,滨州市博物馆化身“文博轻骑兵”,重点在青少年社教领域探索、精进,研究当地群众文化刚需,不断升级服务内容,逐渐成为市民眼里的“网红打卡点”“寻根最佳处”,相继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级景区、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尤其是在“让文物活起来”的这一重任上,该馆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创意手工开辟“童真课堂”,制作陶瓷、年画、铜剑成“手游”
  以创意手工课堂、“光影童年”电影赏析等形式,组织探索体验式学习,是滨州市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社教活动的一个突破口。
  开馆以来,市博物馆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经典手工技艺,在传统节日推出荷花灯制作、拓片、黏土老虎制作、古法造纸等25项、60余场次传统手工技艺课程,参与青少年1000多人次,亲子家庭近500余个。其中,涂鸦、绘制杯垫、石刻拓片、DIY拼插龙舟、学喷染等项目深受欢迎,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动手动脑长本事。
  如端午节当天,孩子们席地而坐,静听端午小百科,而后自己动手做香囊、拼插小龙舟、制作五彩祈福绳;中秋节期间,清河镇木版年画传承人亲自示范,刻刀起,笔墨落,轻揭薄纸,一幅吉祥画跃然眼前;七夕,教师指导孩子们将面塑拿在手中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卡通形象新鲜出炉……还有,制作陶瓷、古钱币、铜矛、铜箭镞、铜剑、铜戈等物品的活动,都变成了热闹的“手游”体验,孩子们可以将做好的物品带回家、带去课堂,提高了获得感和幸福感。
  同时,市博物馆还设计了更高频次的“周末课堂”,涵盖香囊制作、仿青花瓷盘绘制、编织竹简、糖画制作、泥塑瓦当、活字印刷术、青铜器拓印等系列课程25个种类、180余场次。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让他们提升了专注度、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体验到了传统之美就在指尖、心头。
  “光影童年”电影赏析课程,也是深受孩子们追捧的项目。这一课程已开展50余场次。其间,教师与学生互动,通过“影前提问+影后分享心得”的方式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分享快乐。
  举办“博学荟”假期管托班,以“超级教练+超级保姆”的形式打造研学精品
  滨州市博物馆开馆以来,众多本地学生、外地游子纷纷被吸引入馆参观。“家门口看国宝”“去博物馆过文化年”成为滨州市民的新风尚。而精神寻根、文化认门,是青少年研学旅行的关键一环。
  因此,滨州市博物馆寒、暑期“博学荟”研学之旅应运而生,面向全市招收8—15岁青少年,组织学生进行地方历史课程的集体学习、博物馆参观、艺术课程体验等,以精品混龄、集中食宿的小班制,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在已举办的5期活动中,该馆邀请大学知名教授、画家、书法家、茶艺师、音乐家、武术家、朗诵家等向孩子们授课,串联起当地最顶尖的文化名师,让研学旅行更有星味、更有质量。服务过程中,该馆以“超级教练+超级保姆”的形式,实现公益性高质量的“假期管托”,激发、培育了孩子们的文体兴趣。从中走出的孩子们,又纷纷成为“小小讲解员”,在节假日为家人、同学热情讲解文博知识。
  2021年,滨州市博物馆“博学荟”研学之旅活动入选全省博物馆十佳社会教育案例,同时获得了2020首届山东省研学旅行创新线路设计大赛三等奖,其经验在全省推广。
  外地大咖启蒙+本地学者寻根,打造出一个个“网红课堂”
  对一般市民来说,“学术论剑”“国宝解读”门槛过高,兴趣索然。那博物馆怎么吸引文化程度、兴趣点、接受度迥异的群众?
  外地大咖来启蒙——在滨州市文旅局牵头下,市博物馆、市文化馆、市图书馆握指成拳,少花钱多办事,打造了“滨州文化大讲堂”。这一高端文化品牌,成功邀请到葛剑雄、杨立新、李松龄、杨加深、于海广、邹方臣、刘文涛、高继习等行业翘楚走近普通人身边。活动举办至今,逐渐形成了点面结合、立体覆盖的局面,有了集束效应、重磅影响。每次有讲座,很多周边地市的人文粉丝都会来排队捧场。
  本地学者趣寻根——“专家与市民的灯下漫谈”,这是当地群众对该馆“寻古滨州”系列讲座的评价。8场讲座让专家教授化身“导游”,通过故事化讲述、互动式解答,让群众一听就懂,深思又有无数门道。在那,专家们畅谈“最早的滨州人出现在哪儿”“齐国‘尚武’传统怎样养育了兵圣孙武”“秦始皇东巡给滨州留下什么”“范仲淹在滨州如何长大”“朱棣的儿子为何被俘”“黄河怎样淹了滨州的两座县城”……
  还有,市博物馆相继打出黄河文化讲堂、孙子兵法讲堂等文化组合拳,让滨州这座黄河边的城市,愈加散发“智者智城”的魅力。盲人小张是个铁粉,他感慨地说:“这是大师班啊!主讲人个个是教授。除了在校大学生,几个人能享受到这待遇?”
  在此基础上,从普及到传授,让粉丝“进私塾”——在市民呼唤中,“三味戌庠文化讲堂”晚间开班,由书法、摄影、绘画艺术家任课,共招收来自不同行业、职业、年龄的学员70余人。这个讲堂让馆内授课与户外实践结合,深受学员欢迎,擦亮了“夜间博物馆”的好风景。从那走出来的“学生”,又纷纷成为文化志愿者,壮大了博物馆服务队伍。
  于是,在让孩子玩起来、让课堂变网红中,市博物馆通过“博物馆里过大年”、大咖带您“云”游博物馆等活动,努力将抽象文字、古雅文物变作故事和画面,从而降低了“文物的门槛”。继而,该馆又以“研学班”“私塾班”“走进考古现场”等形式,满足群众更深更多元的需求,培育出更多市民文化骨干,然后再反哺大众课堂。
  自全面开放至今,滨州市博物馆已累计接待观众超百万人次,举办展览40余场、社教活动900余场次,接待团体700多个,免费讲解600余场次。接下来,该馆还将通过拓展服务项目、扩大志愿服务队伍、丰富活动形式,让一件件文物的内在魅力渗透入受众内心,让游客变“家人”,让观众变“创作者”,让大家共同参与到文物保护和文化再创造的事业中。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