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论孙子兵法思想的特色取向及新时代价值
姚振文王凤翔
  长期以来,人们对《孙子兵法》兵学思想本身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其思想取向的研究还少有人论及,事实上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揭示孙子军事理论在世界军事史上的贡献,更有利于挖掘其思想方法的独特价值,进而推动《孙子兵法》的当代应用。那么,在孙子的军事理论体系中,有哪些特色的思想取向,又蕴含着哪些思想方法层面的创新启示呢?
  一、政治取向
  所谓“政治取向”,即孙子在思考战争问题时始终把国家和民众的安全利益放在第一位。孙子虽然受时代的局限,未能明确揭示“战争是政治的工具”这一本质特征,但他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却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在其兵学思想中表达出明确的政治取向。
  如《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这无疑是把战争置于国家政治和民众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接下来,孙子在分析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时,又特别强调了“道”的作用,所谓“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这里的“道”是什么?就是政治,就是民心。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的走向可以改变战争的力量对比,也可以最终决定战争的胜负结局。可见,在孙子的思想体系中,政治是至为关键的战略要素,关乎国家和民众利益的政治是孙子研究战争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以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反思当代,孙子研究战争问题的政治取向(道)及对将帅的社会责任要求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由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诸多利益冲突和复杂矛盾的出现,公众对于政府组织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因此,政府如何真正做到以“强国富民”为宗旨,高度重视具有政治内涵的“道”的作用,已成为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就企业发展而言,也要把企业的“利润”与国家的“政治”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真正伟大的企业,它不仅是在输出产品和服务,更是在为国家强大、民众幸福、社会和谐作贡献。
  二、前瞻取向
  所谓“前瞻取向”,即指孙子根据现实情况对战争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提前设计的思维倾向,其首要前提是将领必须具有见微知著、居安思危的未来意识,进而正确把握战争的发展趋势。
  孙子重视庙算。所谓庙算,即是在获取情报信息基础上的战略分析,它本质上是一种战略预测思想。吴如嵩教授指出,“孙子《计篇》之‘计’应释为计算或运筹,计算乃是指战争预测问题。”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就是“预见”,它是战略家或高层领导者最独特的能力,正是因为这种能力超乎寻常,高人一筹,他才能抓住事物最本质的东西透视未来,才能看清事物的发展趋势。
  孙子在《九变篇》中还谈到:“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这句话突出了“求其在我”的思想意识,即不要把希望和决策的基点放在对方如何进攻上,而应放在自己做到充分准备前提下积极应对敌人的进攻上。它实质上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长远之策,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人有备无患的国防战略意识。
  上述孙子思想的前瞻取向,对于现代及未来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深刻的启示。重视现在,忽视未来,本是人类的通病。俗话说,“火烧眉毛顾眼前”,大家都希望能够首先解决眼前的问题,克服目前的危机,至于未来的事情,则可以暂时不予考虑。然而,在当今激烈竞争、风云变幻的时代,今天你是成功企业家,明天就可能沦落街头;今年你的政绩轰轰烈烈,明年就可能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孙子思想的前瞻意识告诉我们,战争或竞争实践中的主动性,大多是源于思维认识的超前性。超前思维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不清晰性和不确定性,但它在战争或竞争指导中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三、总体取向
  所谓“总体取向”,即指孙子在思考战争问题时,并非仅仅局限于狭隘的作战范畴,而是以广阔的视野审视战争,力求从全局把握战争。
  首先,从《孙子兵法》的整体内容来看,它能够把影响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当作其研究战略问题的主要方向和内容。具体如《计篇》中提出的“五事”“七计”的内容,可以说比较全面地涵盖了战略要素的各个方面。整个“庙算”思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种总体战略,即超越军事领域,包括了政治、外交、后勤、自然环境等各方面内容的国家大战略。
  其次,从更深层次的用兵哲理来看,孙子能够从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原理出发,不仅重视矛盾的斗争性,也重视矛盾的统一性。如:他倡导全胜思想,主张以非军事手段解决军事问题,而且要在战胜功取之后,重视“善后”工作,进而达到一种新的战后各集团的利益平衡,这无疑是一种整体思维基础上的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
  孙子思想具有总体取向的特点,在现代社会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尤其在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作为领导者和战略决策者必须要能够认清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总体性。一般人的通病往往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多考虑局部而忽略整体。而作为领导者和决策者则必须心胸广大、视野开阔,始终保持朝大处想的心态,宁可失之于大,而不可失之于细;宁可失之于远而不可失之于近。而其具体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则应该是从合到分,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亦即先考虑总体,再考虑部分,始终采取一种综合性的思考程序,把具体问题、个别问题纳入系统之中来解决。
  四、功利取向
  所谓“功利取向”,是指孙子在进行一切战略战术思考时,不仅注重“利”的追求,而且非常重视“功”的观念,即成本应力求最低,而效益则力求最高。
  对于孙子思想的这种功利取向,我们可以从其“易胜”思想中得到深刻的理解。所谓“易胜”,即力求用巧妙的方式和方法比较容易地获得胜利。孙子在《形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在孙子看来,真正的善战者所打的胜仗,绝不是那种胜于惨胜,付出巨大代价的苦战,而是胜于易胜,四两拨千斤的巧战。也就是说,衡量一位将帅的功绩,不能单纯看他是否战胜了敌人,还要看他耗费了多大的财力和军力而取得胜利。
  现代人所谓的功利意识与孙子的思路大致相同。“利”是社会竞争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在追求过程中,又必须十分重视“功”的观念。“功”乃“利”之先决条件,若是功多利少,或者是功大利小,则结果很可能是劳而无功。西汉大儒董仲舒曾经说过:“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而孙子则明确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火攻篇》)。比较而言,孙子的现实功利思想更能够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任何国家或社会团体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作为领导者,无论要达到任何目的,完成任何事业,都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此乃自然之理。但如果是为了追求某种“价值”而不惜付出任何成本,则结果很可能是得不偿失,既危害国家,也祸患众生。
  五、主动取向
  所谓“主动取向”,即指孙子在研究战争问题的过程中,十分强调积极行动的重要性,力求以我为主,把握主动而切忌被动。“行动”在英文中,名词是“action”,形容词是“ac-tive”,后者不仅具有行动的内涵,更具有主动的意义。
  从对战争的基本认识来看,孙子认为战争规律是可知的,也是可以主动把握的。所谓“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地形篇》)作为一名将帅,他不仅可以先知、全知,而且可以知常、知变,做到了这些即为“知兵之将”,就能在战争中“动而不迷,举而不穷”。(《地形篇》)这明显表现出孙子积极驾驭复杂战争局面的坚定信心。
  落实到行动上,孙子相信“胜可为也”的道理,进而使其具体的用兵思想和理念,处处透射出一种运筹帷幄的胆略和魄力,一种主导战场的力量和气势,一种把复杂的形势变简单、把困难的局面变容易的智者风范。如《势篇》中讲:“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虚实篇》说:“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这些妙语连珠的精彩论述,都集中展示了孙子“以我为主,掌握主动”的用兵思路,也深刻体现了作者昂扬奋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孙子兵学思想的这种主动取向,也是当代战略学家、经济学家的共识。法国著名战略研究专家博福尔曾谈到:“战略家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历史的发展趋势。所以,既不可坐以待变,也不可以应变为满足,而必须采取主动积极的行动,以求控制世局的演变,诱导历史的走向。”以今天的商业竞争来审视这一问题,亦是如此。在竞争中,企业家如果不是主动行动,只是被动反击对手的进攻,就只能受制于人,最终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来摆布。因此,取胜的企业绝不是去一味模仿对手的产品,也不是只去适应对手的行动,而是不断地主动寻求进攻的机会,通过推出一系列的进攻行动,来寻求突破与发展,来引导行业发展的趋势。
  六、“变正”取向
  所谓“变正”取向,即孙子在他的书中,特别强调对原有常规、常理、常法的逆向应用,注重对所谓“正确理论”的大胆挑战和突破。这是由战争复杂多变的特殊形势和活力对抗的根本特点所决定的。
  如《九变篇》是孙子以“变”为主题的专门篇章。“九变”的本质内涵是什么?曹操的解释是:“变其正。”(《十一家注孙子·九变篇·曹操注》)这可谓深刻抓住了“九变”的思想主旨。它不仅是强调灵活变通,更注重的是一种“变正”思维,是对战争中传统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的突破。
  孙子著名的奇正理论也是集中体现孙子兵学思想“变正”取向的典型内容之一。在任何战争或竞争领域,“奇”永远是反常的东西,正因为它反常,才会有独特的制胜效果。宫玉振在其《取胜之道—孙子兵法与竞争原理》一书中曾谈到,“成功战略的背后,一定有与对手不同的东西,静下心来思考如何使自己与众不同,对于想在竞争中取胜的竞争者来说,这比什么都重要。”
  孙子在《九地篇》还谈到一句话:“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所谓“无法”“无政”,即超出惯例,破格赏罚,特殊情况下特别执法,进而颠覆已有的规则和条例。这是孙子立足于春秋变革时代的大背景,突出其兵法“变正”理念的又一个重要表现。
  孙子的“变正”思想对当今人们如何理解已有知识和权威理论的作用无疑是一个深刻的启示。汤一介先生曾提出,“任何历史上的思想体系,甚至现存的思想体系,没有完全正确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它必然有局限性,其体系往往包含着某些内在矛盾。”比如就当今流行的“现代化”这一基本概念而言,当我们以此为指导热切地加快“现代化”进程之时,却又不能不引发许多这样理性的反思:在这个科技飞跃而浮躁功利的时代,万众所趋的目的地何在?人们究竟奔向何方?
  七、完美取向
  所谓“完美取向”,即指孙子设计他的兵学思想和兵学理论体系时,以求全、求善为指向,力求达到完美的理想境界。
  “求全”是孙子思想具有完美取向的集中体现。孙子在《谋攻篇》中强调“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实际上就是追求“兵不顿而利可全”的全胜境界。“全”字在中国古文中的意思是“完美无缺”,也可引申为完整、完备、完美的意思。在孙子看来,不经过直接交战而使敌人屈服的“全胜”思想,就是战争目标的“至善至美”。正所谓“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篇》)
  同时,孙子在论述用兵理论时喜欢强调“善”,如“善战者”“善攻者”“善守者”“善用兵者”“善动敌者”等等,这些“善”字,不是指伦理道德的“善”,而是一种“最好”“最有利”“最完美”的“善”。
  再如,孙子心目中的优秀将帅也是完美人格的化身,他不仅要有“智、信、仁、勇、严”五德兼备的基本素质,也要有“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道德境界,还要有“静以幽,正以治”的性情修养等等。
  理想与现实是一对对立统一的范畴。孙子思想的完美取向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的启示是:任何理想,只要是立足于现实基础之上的理想,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就当今的社会竞争来言,残酷的竞争环境使人们不能不立足于现实设计自己的竞争战略,也不能不正视强胜弱败、优胜劣汰的竞争结局,然而,人类的竞争还应该是一种向善的竞争,它既要保持社会发展的动力,又要遏制人性恶的一面,要在善的基础上充分张扬人的个性,发挥人的智慧、能力和创造力,使每个人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为整个社会作出贡献。这样的竞争目标和竞争理想,会把人们从生存竞争的恐惧中解放出来,使人们能够摆脱物欲和私利的束缚,相对自由地认识和把握周围的世界,包括人类本身,最终使人类社会在和谐有序中走向大同世界。(姚振文,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教授;王凤翔,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院长)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