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建设海洋强市 加快培育滨州高质量发展蓝色增长极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管林忠通讯员孙丽娜张传忠
    今年今年99月月88日日,,泊港铁路正式通车泊港铁路正式通车,,开启了滨州向海而兴绿色发展的快速路开启了滨州向海而兴绿色发展的快速路。(。(李默李默摄影摄影))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资源富集的聚宝盆。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作出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将海洋强省列为“九个强省突破”之一。滨州是山东省七个沿海城市之一,水域滩涂广阔、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建设现代化富强滨州,海洋是后劲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我市在“十四五”规划中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市的战略部署。本期《委员关注》就如何培育打造滨州高质量发展蓝色增长极,加快建设海洋强市,邀请市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补短板强弱项,培育蓝色海洋生态圈
  “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将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制订了海洋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在强化陆海统筹、推动海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市政协充分发挥智力优势,主动将积极培育滨州高质量发展蓝色增长极列为2021年度协商议政重点课题,成立专题调研组,围绕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海洋强市建设这一主题深入调查研究、协商议政。
  在市政协农业农村委主任郭树龙看来,海洋经济对滨州来说,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助力。为此,市政协成立了专题调研组,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深入沿海县区、涉海部门、企业、驻滨高校以及到青岛、烟台等发展比较好的沿海城市进行调研,多次组织座谈会,与部分政协常委、委员、专家学者座谈,多方面多形式征求意见建议。“为的就是把滨州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搞清楚、弄明白,找出短板和不足。”
  调研发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经略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海洋强市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突破,海洋生产总值稳中有进、进中向好,海洋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比稳步提高。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海洋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发展较慢;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成果少、转化率不高;沿海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约束加大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汇集各方智慧力量,对症下药,形成了关于积极培育高质量发展蓝色增长极的建议案,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为滨州经略海洋、发展蓝色经济加一把油、助一把力。”郭树龙说。
  强传统壮新兴,汇聚海洋经济新动能
  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海水淡化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山东鲁北碧水源海水淡化有限公司山东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海水淡化项目是我市“83”工程项目,也是我市着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市政协专题调研组到该公司实地调研项目运行情况,详细了解我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制约问题。
  据公司总经理徐凯介绍,随着园区发展壮大,入园企业不断增加,对淡水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海水淡化项目建成后,可有效解决整个园区用水难、用水贵和淡水资源相对匮乏三大问题。他说,项目建设之初遇到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浓盐水排放,这也是制约全国海水淡化发展的一个因素。为此,公司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了一条浓盐水输送管道,把浓盐水输送到鲁北盐场提溴制盐,不仅解决了难题还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效益。
  海水淡化属于海洋新兴产业。市政协常委何建华建议,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一是做好滨州市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顶层规划,科学有效利用好宝贵的海洋资源;二是大力发展产教融合,利用好滨州市良好的高教资源,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三是锚定海洋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加大扶持力度,组建企业联盟,推动企业上网上云。
  海洋兴则国兴,海洋强则国强。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326.38亿元,传统产业占到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56.3%,其中海洋渔业等相关产业达到了一定规模,是滨州海洋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9月27日,第二届中国·滨州对虾节成功举办,全市对虾产量、效益均居全省第一位,对虾产业已经成为我市海洋经济的一张名片。
  调研组调研了渔光互补项目。该项目利用盐场的制卤区水面,科学布局,既实现光伏发电,又不误提溴制盐、水产养殖,水面、空间实现合理利用。
  就如何做大做强海洋传统产业,市政协常委李江涛建议,大力实施蓝色滨州战略,鼓励引导海洋传统产业走品牌化道路,全力推进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开展国家级虾贝虫藻品牌创建,组建滨州市生态盐田虾专家产业联盟,积极打造国家、省、市三级渔业产业强镇,夯实海产品专业生产基地。
  加力度提速度,构建陆海交通大格局
  海洋交通运输业是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20年,全省海洋交通运输业产值规模超1200亿元。我市作为沿海城市之一,因沿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陆海交通联动性弱,导致海洋交通运输业产值低。同时,因交通运输服务能力较差,海洋产业发展也受到了制约。
  在2019年2月山东省“两会”期间,市政协主席张兆宏就提出,借助港口,滨州将实现从背向大海到面向大海的转变。如何加速构建海陆交通网,提升海洋产业链,促进海洋经济全面发展,也是此次市政协专题调研组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今年9月8日,泊港铁路正式通车,开启了滨州向海而兴绿色发展的快速路,也标志着贯通滨州南北,北连黄大铁路,中连德大铁路,南接胶济铁路、淄东铁路、博小铁路,进而全面融入国家铁路网的铁路网络体系正式形成。
  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相雷介绍,为在陆海交通联动上实现攻坚突破,市交通运输局实行“指挥部+工作专班”机制,谋划和推进了一批综合立体交通重点项目,包括滨州港海港港区5万吨级航道及防波挡砂堤工程、套尔河航道提升工程、小清河复航工程,“六高五铁十专线十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项目,滨州港、黄骅港到鲁北高新区的原油管输工程,大高航空城民航功能拓展等综合立体交通建设项目。
  “我认为,大格局一定要加强海陆空运输渠道的建设,加强港口开放定位,充分利用滨州港作为省会经济圈城市群最便捷的出海通道的有利条件,扩大服务半径。”市政协委员刘庆营建议:“我市交通部门应加强对京沪二号线、济滨高铁、秦滨高速漳卫新河大桥的开工建设力度,加强我市高端物流网络建设,编制出台物流规划,努力把我市的港口建设成为联通海内外双循环的交通枢纽。”
  既开发又保护,守护好海洋蔚蓝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海洋经济要把海洋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优先位置。近年来,我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在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形成了陆海统筹、河海兼顾、上下联动、协同共治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十四五”时期,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经济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将是做好经略海洋文章的重中之重。
  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刘庆营建议,要加强对我市沿海滩涂、湿地的环境保护,加大对鱼类、贝类、藻类以及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的力度,同时不断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对违规排放污染物入海行为严厉查处,切实做到保护和开发并举。
  市委海洋办主任,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殷梅英表示,我市海洋经济发展,将以“四港联动”为支撑,陆海统筹从沿海三个县区扩展到滨州全域,使我市海洋经济发展有一个巨大空间。第二个突破,就是“十四五”期间,海上空间从近浅海向深远海拓展,真正走向蓝色经济的广阔海洋。
  向北向海向未来。“十四五”时期是滨州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市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培育滨州高质量发展蓝色增长极,将是推动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市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今后,市政协将持续关注海洋经济发展,为滨州推进海洋强市建设建言献策。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