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王卫卫、石清秀夫妇:
创新改良冬枣种植模式 成立农场引领抱团发展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郭刚通讯员张宝凯宋培毅
  近日,沾化区下洼镇举办第五届沾化冬枣争霸赛,“80后”枣农王卫卫获得“大棚沾冬2号”一等奖,她种植的冬枣最高保护性收购价可达每公斤160元,王卫卫与其丈夫石清秀被村民誉为“枣王”。
  在王卫卫的冬枣种植家庭农场里,成排的枣树上结满冬枣,个大饱满、色泽鲜亮。工人们忙着摘枣,来自外地的客商在地头等候装车。“她家的冬枣特别脆甜,市场认可度高。我们是特意来她家收购的,也是合作多年的老客户。今年来得早,生怕来晚了抢不到。”外地枣商说。
  2004年,23岁的王卫卫嫁给了同岁的下洼镇石营村青年石清秀。两人结婚前都是沾化电厂下属单位的工人,每月收入还算可以。结婚后,二人辞掉县城工作,回老家种地。王卫卫告诉记者,最初种植小麦和玉米,一年收入有限,家里各种开销逐渐增多,光靠种地的收入,日子捉襟见肘。思路开阔的她决定学习新鲜事物,于是,冬枣产业引起了她的关注。
  说干就干,2006年,夫妇二人从自家地里开始栽种冬枣,并从身边的老枣农学起,加上当地政府组织的各种冬枣产业培训,两人迅速熟知并掌握了一些冬枣管理技术。冬枣树长势一年好过一年,收入也一季高过一季,赢得村里及周边人们的好评。
  改良种植模式,实现提质增产
  王卫卫和石清秀在种植传统粮食作物的基础上,转型改种冬枣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种植过程中,难免遭遇自然灾害,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了夫妇二人的心病。2014年,王卫卫自费给自家冬枣园建大棚,“最初是木质的大棚,那个时候建大棚不是很流行。大棚建好后,冬枣树能更好地抵御自然灾害,人工管理起来也更加方便。”相比露天枣树,大棚冬枣产量和品质都有提升,价格也相对较高。后来,政府有了帮扶政策,引导枣农“建大棚接二代”,进一步提升枣果品质。
  多年的种植经验,让王卫卫和丈夫认识到一个道理,只有把枣果品质提升上去,才能更好地赢得市场。在日常管理中,他们使用有机肥,不用化学农药,人工除草灭虫等各环节都严格遵循技术规范和质量要求。正是出于对自家枣果品质有信心,所以在今年的全镇冬枣争霸赛中,王卫卫和丈夫报了名,结果不出意外荣获一等奖。
  成立家庭农场,联合抱团发展
  如今,王卫卫和丈夫已经把冬枣园扩大到近40亩,大棚面积也在逐年增加,除了现有的“二代”大棚枣园外,还有13亩的露天枣树也将在明年初嫁接“二代冬枣”。此外,在该镇政府的扶持下,夫妇二人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努力将周边枣农一并吸纳进来,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在现有市场环境下,单打独斗很难取胜,点面结合联合经营,或许能更好地抵御风险、化解危机。从源头上保证冬枣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上,走品牌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对于冬枣产业的未来发展,两人充满了信心。
  “现在,各级政府重视冬枣产业发展,枣农正是抓住这个好时机,搭上了冬枣产业发展的快车道,实现勤劳致富。”在谈到冬枣产业对他们家的影响时,王卫卫和石清秀不住地提及各级政府给予枣农的好政策,言语间充满了感激。如今,王卫卫、石清秀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生活环境旧貌换了新颜,冬枣种植和销售均走在全镇前列,名副其实成为新时代枣农的“领头雁”。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