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规划“一河四区”布局放大原产地品牌效应科技创新提质增效
下洼镇创新推动冬枣产业转型升级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郭刚通讯员贾海宁宋培毅
    沾化区下洼镇是沾化冬枣的原产地、主产区。冬枣嫡祖树位于下洼镇于一村西南1000米“沾化冬枣研究所”院内,树龄300多年,树干高1.5米,直径45厘米,老干新枝错落其间,生长旺盛。至今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沾化冬枣是大自然对下洼镇6万人民的恩赐,全镇共有耕地面积10.3万亩,其中冬枣种植面积9.8万亩。
  今年,沾化区提出冬枣产业“双增双提”工程,下洼镇借助冬枣产业“二次创业”的春风,坚持党建引领、率先垂范,做好示范引领。截至目前,该镇新建设施大棚7000亩,嫁接沾冬2号4200亩。今年全镇冬枣长势良好,坐果率均匀,丰收在望,预计产量可达2.1亿斤,冬枣品质有了显著提升,今年可实现枣农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
  构建冬枣产业“一河四区”规划布局,形成一二三产+科研融合发展新格局
  2021年初,下洼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点、线、园、区”的发展格局。点,就是全镇62个村,村村建设大棚示范点。线,就是抓好全长27公里永馆路、东滨路旅游采摘线路建设。园,就是建设10处高标准示范园。区,就是重点构建“一河四区”规划布局,推动实现一二三产+科研融合发展新格局。
  目前,万亩设施引领区已完成设施大棚建设2600亩,改良沾冬2号1200亩,待今年冬枣销售结束后,将继续加快片区建设进度;在企业基地创新区,引进科达集团和冬枣品牌管理公司,建设电商物流园区和综合培训中心,实现产业运营、智慧农业、线上销售、产业工人培训于一体;在三产融合文旅区,不断增加景区内部旅游采摘园面积,从原来的200亩,发展到现在的1500亩,进一步带动群众增收升级改造或重建。
  同时,丰富景区内涵,开设网红直播带货区、休闲垂钓区、娱乐餐饮区;在产学研示范区,建设冬暖式大棚、棉被延熟棚、钢架春棚、普通防雨棚、智能阳光温室等多种形式实验棚,从而不断提高沾化冬枣市场占有率。在大数据采集分析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国家级设施农业智能管理标准,牢牢把握冬枣产业发展话语权。通过“一河四区”的规划布局,推动冬枣产业实现二次创业发展,促进冬枣增产提质,枣农增收。
  发挥品牌建设和产业发展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今年9月8日,市委书记佘春明到沾化区下洼镇调研时,要求加快推动冬枣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构筑沾化冬枣产业发展新优势。
  在提升沾化冬枣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工作中,下洼镇党委、政府积极做好品牌宣传、推广。狠抓冬枣商标注册工作,创新枣花节、冬枣节等文化要素,凸显“沾化冬枣原产地和主产区”品牌效应。
  先后吸引科达集团、傲农集团、龙滨公司、农发公司入园经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跨界融合、小市场与大产业有机衔接,并联合培育和富、怡致园、渤海畔、岭地、岽鲜等特色鲜明、底蕴丰厚、附加值高的市场品牌,靠企业创造品牌、开拓市场,叫响了沾化冬枣名片。
  山东龙滨农业有限公司实行“认养+文化旅游+研学教育”商业模式,并推出“岭地”品牌,今年,借助“枣花节”,现场认养30年的十亩原树,每棵99999元,供应10年冬枣,现场签了65棵。
  山东和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下洼镇冬枣争霸赛获奖枣农签订保护价采购协议,对获奖“沾冬2号”冬枣以每斤30—50元的价格、获奖“大棚原生态冬枣”以每斤8—12元的价格进行保护价收购,其中“大棚沾冬2号”一等奖枣园最高收购价格为每斤80元。
  注重科技支撑,强化人才保障,不断提升冬枣品质
  重点突出冬枣产业科技支撑。沾化冬枣研究所位于下洼镇,成立于1998年,是国内第一家冬枣专门科研机构。研究所设立有办公室、质检部、基地管理部、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部门,形成了“两楼、四园、一基地”的科技服务格局,为专家服务沾化冬枣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办公和生活条件。
  “两楼”即沾化冬枣实验综合楼和科技培训信息交易大楼,实验楼内设实验室、果品质量检测室、组织培养室以及辅助实验设备等,培训楼内设多功能厅以及物联网安全追溯生产控制中心。“四园”即冬枣标准化种植核心示范园、种质资源圃、中国枣树良种基因库、新品种试验示范园。“一基地”指3000亩试验基地,主要用于沾化冬枣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新品种技术推广,具有开展枣树育种、良种繁育、丰产栽培等技术研发的平台体系。
  以沾化冬枣研究所为基地,下洼镇建设沾化冬枣产学研示范区,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研发及推广。示范区建有冬暖棚、棉被延熟棚、钢架春棚、普通防雨棚、智能阳光温室5种冬枣大棚,示范推广设施栽培技术,沾化冬枣每年7月份即可上市销售,持续采摘期可达5个月。
  不断强化人才保障,与中国枣业学会领军人物刘孟军、河北农业大学二级研究员刘平合作,签订人才引进和产业发展科技合作协议,就冬枣特色小镇、鲜食枣亚周年供应、冬枣标准制定、新成果集成转化、攻关科技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达成协议,不断寻找冬枣产业发展新思路、新方向。
  注重人才培养和高技术研发,从全镇选拔12名冬枣专家组成“红旗专家团”和30名土专家、田秀才、种植能手组成的讲师团队,列支100万元作为专项培训经费,并依托沾化冬枣研究所开展技能培训活动,传授新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带动冬枣产业人才振兴。
  确定与沾化区农业农村局和区总工会合作,开展人才培育“千万计划”,即到2025年全镇发展5万亩设施大棚和沾冬2号,涉及1万户枣农,每培育1名新型职业农民,奖补1000元,并结合数字农业、农村电商等先进模式,培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先进理念,把农民培训成产业工人,让他们懂技能、懂经营,成为现代农业先导力量,推动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致力于把沾化冬枣产业做大做强。
  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和“企业+合作社”运营模式,实现适度规模统一经营
  下洼镇在曹家庙村打造万亩精品示范片区,涉及曹家庙村、张王一村、张王二村等8个行政村,突出产业发展规模;在“枣恋谷”休闲庄园,与科达集团合作共建,并逐步实施深加工项目,突出“企业+基地”运营模式。
  积极领办创办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和“企业+合作社”的运营模式,提高枣农的组织化程度,以涉农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依托,实现适度规模统一经营。全镇成立冬枣专业合作社130余个,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个,省级示范合作社1个,市级示范合作社2个,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
  推广“五统一加一自主”种植管理模式。生源冬枣专业合作社作为典型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坚持“统一生产指导、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营销分成、统一品牌宣传”和“自主技术管理”“五统一加一自主”的管理机制,解决“碎片化”种植问题,提高种植效益。同发专业合作社推行疏密间伐,严格控制亩产量,并使用诱虫罐、粘虫胶、粘虫板等“绿色卫士”进行防治病虫害,减少用药次数,降低农药残留;“开沟施肥”“果园生草”“物理防控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的应用,使冬枣质量显著提升。
  生源冬枣专业合作社、辉农冬枣专业合作社为主要生产经营单位,被农业农村部纳入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通过与龙滨农业、农发集团合作,政府负责组织引导群众,枣农负责按照企业标准生产高品质冬枣,企业负责出资建设设施大棚或统一收购,只要加入合作社,群众承担的棚款由企业承担,按照它的标准种植,高出10%收购,并10年退还大棚款,逐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推行机械化和智能化管理。以冬暖式冬枣大棚为例,这种大棚跟其他水果、蔬菜大棚有一个很大的相同点就是通过精细化管理,使冬枣树提前发芽、结果,将冬枣上市时间提前。
  曹家庙村原支部书记陈元洪介绍:“冬暖式大棚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控温和控湿上面。在冬季,通过大棚内的电辐热制热设备提升棚内温度,并铺设地膜使棚内温度保持恒定。湿度是影响冬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重要因素,湿度过大容易导致冬枣树生病,产生病虫害,湿度过低会影响冬枣产量,因此棚内湿度一般保持在40%到50%。冬暖式大棚摒弃了露天冬枣园大水漫灌的浇灌方式,采用细水滴灌的方式,不仅减少了水源的浪费,更有利于控制棚内湿度。为了弥补连续阴天导致棚内光照不足的缺陷,棚内还安装光灯,在冬枣树结果时段加强光照增加冬枣产量。”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