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山东省第一个大型引黄灌溉工程
——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




  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是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是山东省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引黄灌溉工程。因灌区渠首引水口原定于蒲台县打渔张村(后渠首上移至王旺庄,但工程仍沿用原名)而得名。打渔张灌区位于黄河右岸,涉及惠民专区博兴、广饶、利津三县(原区划)及昌潍专区寿光县北部,灌区西至张(店)北(镇)公路,北邻黄河,东抵灌区规划的新防潮堤,灌区南部包括广饶小清河南及寿光清水泊一带,原设计灌溉面积324万亩。
  打渔张引黄灌区的建设,在工程设计、泥沙处理、灌溉试验、排水改碱、土地改良、灌溉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科学财富,改变了灌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国家重点工程立项建设
  在打渔张引黄灌区开发以前,灌区内地广人稀,广种薄收,区内为荒碱地和盐碱光板地,群众只有采取开荒“躲碱围种”的办法种田,时常受蝗灾困扰,同时还受到海水侵袭、黄河决口的威胁。当时,当地流传着“播种时一大片,收获时颗粒不见”“走的是光板道(寸草不生的沙碱地),听的是鸭连子叫(一种盐碱芦草地的小鸟),吃的是黄须菜,喝的是牛马尿(指水质泛黄的地沟水)”等民谣,可见当时区内土地的荒凉贫瘠和人民群众的困苦景象。
  为发展农业生产,1951年底,中央军委把开垦黄河三角洲地区列入了新中国的屯垦规划之中,决定在山东广饶县北部开辟军垦区。1952年春,华东棉垦委员会亦决定开垦山东滨海荒地。同年6月,山东省政府将军垦与棉垦合并,成立山东省棉垦委员会,统一组织领导山东北部滨海荒地的开垦工作。为解决垦区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山东省棉垦委员会决定引黄兴利,建设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
  开工前的观测研究与曲折探索
  1952年9月,山东省棉垦委员会完成《山东省棉垦区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初步设计》,设计灌溉面积4.4万公顷,引黄闸址选在原蒲台县龙居区打渔张村附近。12月1日,中央水利部以农技字第28200号文转达中央财政委员会同意兴办山东省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的批示。山东省人民政府随即组建“山东省棉垦区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局”,具体负责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要求1953年1月完成工程技术设计,计划9月全面开工。
  1953年3月,苏联专家沙巴耶夫、拉普图列夫同中央水利部、农业部负责同志到打渔张引黄灌区考察。原来的设计没有考虑到盐碱土壤的改良、灌水定额问题,相关资料也很少,苏联专家结合苏联经验提出了多条建议。苏联专家认为本灌区的设计实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土壤改良设计,应首先对有关土壤改良等问题进行详细调查研究,然后再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工程设计。为此,苏联专家建议首先进行一系列的勘测、研究等工作,搜集土壤、水文地质等资料,同时考虑到引黄泥沙的处理,建议渠首的位置由打渔张村移至上游王旺庄。是年秋冬,先后在灌区设立水文、泥沙、灌溉、地下水、潮位等试验与观测站,同时开展灌区土壤调查、地质钻探、径流观测、社会经济调查等一系列基本资料的搜集和试验研究工作。1955年4月19日至25日,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副院长偕同中国科学院首席顾问、苏联科学院院士柯夫达一行来灌区考察,柯夫达代表考察团对灌区开发提出了肯定性意见。几年来的实验研究,为灌区开发建设明确了正确的方向,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1955年7月,山东省水利厅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处根据三年的试验研究资料,进行了工程初步设计,10月份完成并上报水利部,同时在苏联专家和中国专家的指导下编制了第一期工程技术设计。1956年1月,水利部对打渔张灌溉工程进行了初步审核并提出了初步意见“希结合黄河对岸灌区发展要求进行查勘,多选几处引水位置,进行经济效益和技术条件的比较后确定”。1956年1月8日开始,由北京水利勘测设计院、山东省水利厅、黄河河务局等单位参加的查勘组进行了历时6天的实地勘察,后经渠首引水模拟实验及专家意见,打渔张引黄灌区初步设计终于完成。1956年3月,山东省水利厅批复《山东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第一期工程技术设计》,进一步明确了主要设计指标及王旺庄黄河险工段作为渠首引黄闸位置等。
  1956年开工兴建,当年11月开闸放水
  1956年4月2日,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正式开工。由惠民、胶州、昌潍、泰安4个专区的20多个县抽调约6.25万名干部、民工参加施工,下半年为保证土方工程按期完成,又抽调2万名劳改人员参加施工,加上运输船队、车队、马车队和各种后勤保障管理人员,共计近10万人参与施工。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是在全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势下提前施工的,采取了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的方法,在各方支持及全体建设者的努力下,克服了重重困难。
  工程开始准备并不充分,来自四面八方的干部缺乏经验,施工中遇到很多困难。工地处在荒碱涝洼地带,上半年经过伏天多雨季节,下半年又值秋末冬初,寒霜迫近,施工开展困难重重。当时工程技术干部不足,干部们自1956年春节开始紧张工作,假日也不休息,只为按时完工。很多团队的干部都是日出工地,夜入工棚与民工打成一片,有的带头下水挖泥,冒雨慰问民工,有的带病坚持工作。广大的技工和民工也积极响应号召,战胜种种困难,以“完成任务光荣回家”“支援打渔张,碱地变粮食,现在多流汗,社会主义早实现”等为口号,保证质量提高工效。1956年6月8日,山东省人民委员会下发通知任命: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张次宾同志亲自挂帅兼任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指挥部指挥,邢钧同志为副指挥,领导工程建设。在全体建设职工的积极劳动下,1956年当年就完成了引黄闸、沉沙地、总干枢纽、总干上段及第四干渠所属的十七条支渠、八十条斗渠、六百五十九条农渠和大中小建筑物六千余座。
  1956年11月27日,水利部致电山东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指挥部,祝贺打渔张一期工程竣工放水。11月30日,打渔张引黄灌区第一期工程竣工及引黄闸放水典礼大会在王旺庄渠首举行。中国共产党山东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委员会机关报《引黄灌溉报》第三十二期中报道了放水典礼大会当天的盛况。
  当天清晨,人们把引黄闸装饰得更加宏伟壮丽,正面横排着“山东打渔张灌区引黄闸”的朱红大字,闸背面正中悬着毛主席的巨像,上面有“山东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放水典礼大会”金色大字。数十面彩旗在闸上迎风飘扬,闸两边布满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中国共产党万岁”等标语。很多青年男女换上了节日新装前来,也有60多岁的老年人扶着拐杖、带着小孩前来观礼。上午十一时,放水典礼开始,国旗在大闸上缓缓升起,礼炮九发连鸣,乐队奏乐。首先由本工程党委书记闫青峻代表工程党委向到会代表讲话,后由当时的水利部副部长何基沣、山东省副省长王卓如、各民主党派山东地方组织代表姜子修、中共昌潍地委合作部副部长孙一民、惠民专署专员宋立言以及灌区农民代表、五星农业社社长郭占一等在会上讲话。最后,王卓如副省长为放水典礼剪彩,工人们把引黄闸闸门徐徐拉升,汹涌的黄河水从闸口倾泻而出,经过沉沙地和干渠,流到畦田里。放水灌溉的成功鼓舞着人们,鞭炮声、人们的欢呼声和掌声与黄河水的波浪声汇成一片,经久不息。在群众心中,多年来的水害黄河,终于开始变成人民灌溉的利河,人们期盼着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新的美好生活。
  1956年当年,实现了冬灌小麦5万亩,灌溉面积46万亩,冬灌小麦比常年亩产增加80到100公斤,还灌饮水湾塘278个,使四干渠范围内的居民用上了甘甜的黄河水。同时还以淡压碱改地29.3万亩,发挥了良好的效益。
  历时三年的停灌、复灌
  打渔张引黄灌区建成之初,在农田灌溉、土壤改良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益。粮食亩产由建灌区前的57公斤上升到80公斤,同时,灌区人民结束了饮用咸水的历史。初灌的成功,使人们认识到了引黄灌溉的好处。但是,片面地大引、大蓄、大灌,排水不畅,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板结,发生次生盐碱地33万亩,粮棉产量大幅度下降,引黄灌溉受到了质疑。
  为加强对改碱工作的领导,1962年1月6日,惠民地委下发通知,建立惠民专区打渔张改碱指挥部,但此时已于事无补。1962年3月,中央关于引黄灌溉会议召开,决定全部停止引黄灌溉。对停灌后打渔张灌区的各类问题,水利电力部、农垦部共同组织了规划组,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山东省打渔张灌区灌溉改碱方案》,后成立机构,具体组织实施灌溉和排水工程。经过三年的调整、改建,基本具备了复灌条件。1965年春,灌区旱情严重,当地干部、群众强烈要求恢复灌溉。经过实地调研、现场办公、召开座谈会,坚定了上级政府和部门复灌的信心。1965年4月开始,各干渠相继复灌,复灌后新建了洛车李等10个灌溉管理所进行管理,一干渠由博兴县自己管理。1965年5月首先在四干渠复灌。尔后,二、三、五干渠相继放水。复罐后灌区范围调整缩小,更加注意合理用水、科学灌溉,灌区粮食产量明显提高,充分发挥了灌区效益。1981年,为适应防洪需要,对渠首引黄闸进行改建,新闸位于原闸下游44米处,设计防洪水位22.7米,引水流量120立方米/秒。
  调整涅槃,推动滨州加速迈入“黄河时代”
  打渔张渠首引黄闸建成前后,经历了四次黄河大复堤,堤顶逐渐加高,而黄河河床也不断淤积抬高,打渔张引黄闸俨然成为黄河大堤上一道低矮缺口,已不适应黄河防洪的要求。为此,1982年对打渔张引黄闸进行了改建,新闸位于原闸下游44米处。1989年引黄济青工程建成通水,1994年4月11日,滨州地区行政公署印发《关于打渔张引黄灌区二干工程管理体制移交博兴县的通知》(滨行办发〔1994〕21号),确定将打渔张引黄灌区渠首工程设施、管理机构等全部移交博兴县人民政府。
  灌区在搞好建设与管理的同时,注重工程生态建设和文化传承与挖掘,形成了一个充满魅力、独具特色的水利景观。以1956年建成的老引黄闸为主,山东省委原书记舒同题写的闸名成为打渔张灌区的标志之一;1981年建成新闸后,成为滨州市“新八景”,有“双闸飞潮”的美誉;2001年12月,由山东省政府正式命名为“打渔张森林公园”;2009年,经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安全鉴定,综合评定为四类闸,为消除工程安全隐患,保证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对打渔张引黄闸进行了改建;2013年,被国家水利部正式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5年12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7年2月,在引黄闸除险加固工程中,老闸和新闸之间又修建了一座新的引黄闸,而作为打渔张森林公园主景点的“双闸飞潮”变成了“三闸飞潮”,还有老一干、引黄济青、三合干、十三条渠、稻改干等分水闸的衬托,组成了现代水工建筑群,布局紧凑,景色更为壮观。
  今天的“打渔张”已经在山东大地奔流了60多年,经历了规划、建设、停灌、复灌、调整、改造、发展等曲折辉煌的历史进程,它依托浓厚的灌区文化、黄河文化、自然景观以及区内深厚的佛文化、戏文化,形成了以“打渔张引黄灌区渠首”为中心,以田园风光为主题,以“幽、静、秀、野、怡”为特色,集大自然景观和水文景观为一体的沿黄工程林带风景园区,成为节假日远近游人观光、垂钓、采摘的休闲胜地。当地群众大力开发淡水养殖和生态农林业,三万多亩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闻名省内外,数百亩黄金锦玉梨园春来堆雪砌玉,秋来硕果飘香,粮丰林茂,宛若北国江南。
  山东打渔张引灌溉工程在全国引黄灌溉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水源,也是山东省引黄济青调水的源头,是变昔日黄河之“害河”为今日之“利河”的成功尝试,使黄河真正成为了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一曲黄河水,养育一方人。生活在这里的滨州人用骨子里蕴藏着的“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黄河力量做好黄河发展文章,构建起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适度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良好格局,正在加速由“四环五海”向“黄河时代”迈进。资料整理:马蕾卢艳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