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老渤海的巾帼英雄 如何撑起“半边天”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清春
  “景晓村、杨国夫、刘其人、李人凤等人的妻子,家世性格各有不同,但都有故事,特别值得钦佩,堪称当时的‘女神’!”在前段时间举行的《渤海魂》《纪念碑》创作座谈会上,作家苗长水说。
  他为啥这么说?这些革命女性有何特别之处?有何经历,有何风采?让我们一同走进历史探寻答案。
  杨国夫妻子张岚是骑马打仗的“军中女侠”
  对滨州,原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之子杨凯非常熟悉。他来滨州十几次了,参观时喜欢藏在人群里,但每次看到父亲的老照片、遗物都很激动。1938年6月,杨国夫奉命到清河区组织发展地方武装,成为清河区、渤海区抗日根据地主要创建者之一。
  杨凯说:“我妈妈张岚不光是个贤妻良母,还被称为‘军中女侠’。她的老家传说她骑大马、使双枪。我哥哥问她是不是这样,她回答说,马也有枪也有,只不过用的是单枪……这就和多数女干部的形象很不一样,她们多数在后方医院、学校工作,而我妈一直跟着我父亲在司令部,要给他读报纸、念文件……”
  张岚,1918年出生,父亲张景翰曾任周村商会会长,大力提倡新式教育,在街子村创办了新式学校。从这所学校走出的不少学生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参军入党,成长为颇有建树的革命者。
  但张岚是个苦命人,5岁丧母、6岁丧父。后来,张岚考取青州女子师范学校,以优异成绩毕业,是当时少见的知识女性。1938年毕业后,张岚短暂任教,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先锋队,同年4月入党。
  1939年,张岚与杨国夫结婚,历任清河军区、渤海军区、山东纵队司令部秘书,从事机要工作。由于她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司令部的许多文稿她都参与起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以女性特有的细心机智,常出谋献计,尤其在锄奸反特、保卫司令部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景晓村与王梦林堪称神仙眷侣
  景晓村是“少年英雄”,妻子王梦林是个漂亮的知识女性,他俩堪称神仙眷侣。在50多年的婚姻中,景晓村与王梦林育有四个子女:长子景新海、次子景东海、女儿景小梅、小儿子景北海。
  从省立济南女子中学毕业后,王梦林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父母曾质疑:“一个女孩子外出闯荡干什么?”最终,她做通了父母的工作,于1939年8月在淄博参加了革命,1940年入党,被组织推荐到清河区党委开办的党校学习。王梦林曾撰文回忆,当时党校没有固定教室,时常在村边、墓地讲课,由于日军经常“扫荡”,在一个村住两三天就要转移。
  景晓村时任清河区军政委员会书记,并兼任党校教员。见过两次面,通过两封信后,二人于1940年12月31日在博兴辛集结婚。婚礼非常简朴,只邀请了老参议长、妇救会主任等四五位同志参加。当时,景晓村还风趣地说,婚恋经过是“速战速决”。
  结婚次日,没吃早饭,王梦林就去博兴县委报到,任博兴县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婚后,她在基层工作,景晓村在领导机关,两人一年见不了几次。对此,王梦林说,战争年代的革命夫妻更不如说是战友!
  在艰难的环境中,王梦林致力于妇女解放、减租减息、动员参军等工作,付出了很多心血。她对渤海区一直抱有深情。博兴县西王文村的马云是景晓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老房东。新中国成立后,王梦林一直与马云保持着联系,凡来山东,都尽可能前往西王文村看望,赠送礼物和在经济上给予帮助,一直到马云病逝。这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为抓叛徒邢仁甫,王卓如之妻朱凝深夜冒死报信
  在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王卓如之女王小豫瞧着一张老照片在笑,那是她父亲抱着孩子和大家的一张合影。她说:“这孩子,肯定不是我的哥哥姐姐,但老渤海的孩子,都是他的孩子。”
  其实这背后有个让人心酸的回忆。“母亲与父亲一起前往冀鲁边区工作,我们的一个哥哥出生后就被留在老乡家里,在日寇‘扫荡’造成的饥荒中饿死。”王小豫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和前面提到的张岚相似,王小豫的母亲朱凝也富有传奇色彩,有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的鲜明性格。朱凝生在福建侨乡,因不满社会黑暗毅然投身革命,被派到北平从事地下工作,担任地下交通员。遭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后,她和狱友数次绝食,拒不低头,高歌岳飞的《满江红》顽强抗争,并用发卡在牢房铁门上刻下了“深固难徙”四个大字,直至国共合作时被营救出狱。
  在冀鲁边区,王卓如夫妻经历了严重危机——邢仁甫叛变。当时,中共山东分局、115师首长指示需要立即向冀鲁边区传达,这是极其重要又极其危险的任务。送信者要穿过邢仁甫死党控制的区域,还要穿过日伪的层层封锁情报内容又令人震惊,因而送信者必须是冀鲁边区党委领导绝对信任的人。因而,王卓如之妻、冀鲁边区党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朱凝成为最佳人选。
  深夜,她乘一条小船从垦区启程,趁着夜黑沿海经过沾化、无棣,最终抵达边区党委驻地王文村。这使区党委及时粉碎叛变阴谋,挽救了边区,避免了更大的牺牲。王小豫说,母亲后来提起此事说那晚“像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发”!
  长期的地下工作、严酷的狱中生活和艰苦的抗战,严重损伤了朱凝的身体。王小豫打小记得,母亲瘦小虚弱,还常常晕倒。但每当王卓如身处逆境时,母亲总是不离不弃,义无反顾地支持。
  刘其人妻子夏明参加过徂徕山起义
  苗长水笑称:“刘其人将军是胶东美男子!”他的妻子夏明参加过徂徕山起义,是其中十名女八路之一。
  夏明1919年生在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画家。夏明在乡村师范读书二年,1938年参加徂徕山起义,任部队宣传员,后在渤海区工作,1945年7月任渤海区行署干部科干事。
  本来,夏明和孩子是可以随军的。但刘其人在清河区工作时,夏明很长一段时间在鲁南工作。夏明有时来看丈夫,相聚只有几天时间,吃饭时还是分餐,刘其人吃小灶,她吃大灶。
  为了不给组织上添麻烦,刘其人把儿子国胜、女儿小景寄养在老乡家里。组织上曾想帮他把爱人、儿女调到一起,他说:“打完仗再说吧,个人的事往后放一放。”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才把儿子找回。孩子已10岁了,才认得爸爸、妈妈。女儿小景仍然在胶东老家当农民。
  1956年秋,刘其人的嫂子带着小景到北京,让他帮着找个工作。刘其人耐心地劝说嫂子带小景回了老家。有人劝他说:“将军的女儿还当农民?”他说:“孩子们该干什么,那是他个人的事,我们原本都是老百姓嘛!”
  夏明是抗战前的师范毕业生,1938年入党,直到1960年刘其人任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时,夏明仍然是某小学的副校长。曾有人向他建议调整夏明的工作,刘其人还是那句话:“她干什么,那是组织上的事。”
  李人凤妻子刘孟长期负责清河区、渤海区妇女工作
  李人凤妻子刘孟也是师范毕业生,1929年在省立青州第四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联”。
  全面抗战爆发后,刘孟协助李人凤发动临淄学生成立青年学生抗日志愿军训团,并任医院看护员、政治处宣传干事。1939年,刘孟历任清河地委妇委委员、区妇联主任、清河区党委妇联副主任等职。1941年,任山东分局高级党校学员、副组长。1942年,任清河区妇联主任兼清河行署纺织局副局长,兼清河四地委委员、妇联主任。1944年,任渤海区党委妇运科科长、渤海区党委妇联主任。可见,刘孟长期在做渤海区妇女工作。
  1939年,为了做好妇女工作,刘孟和同志们筹划出版一本妇女刊物。经过上级批准后,她们积极征稿,与报社、印刷厂联系,解决了出版发行等问题。1939年10月,一本图文并茂的小刊物《清河妇女》诞生,很受妇女同胞欢迎,有文化的人主动念给妇女们听,还成了识字班教材。
  1941年三八妇女节,刊物改名为《战地妇女》,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经验交流和理论性文章,更适合妇女干部阅读了,写稿的人逐渐多了。景晓村甚至亲自动手写稿,引起了大家对妇女工作“半边天”的重视。此后,根据地选拔出大批妇女干部,建立了地、县、区各级妇女救国会。
  战争年代,男子参军、支前,农副业生产都落在妇女身上。妇女们拿起镰刀、锄头,学会了耕、种、锄、耘等各项农活,挑起了生产的重担。妇女真正解放了,社会地位、家庭地位也随之提高了。
  回头看,苦海沿边、黄河为患的滨州,没有大城市的渤海区,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怎么就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成为巩固的大后方?其中,妇女解放的力量不可小视。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