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效率变革、动力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国家“十四五”规划针对“加快数字化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当前,我市正处于打造“双型”城市,全面推进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的关键时期,推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期《委员关注》就如何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助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邀请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就如何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市政协组织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协商议政
为充分发挥委员界别协商作用,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近日,市政协副主席万永格带队,市政协经济委牵头,由经济界委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参与组成专题调研组,对我市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协商议政。
调研发现,2020年,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6亿元,同比增长91%;规模以上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44家,70家企业参与全国“两化融合”贯标活动,35家企业列入国家、省贯标试点示范企业;京东大数据中心、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投入运营,11个园区已初步成型;全市5G基站在主城区和重点商业应用区域实现了连续覆盖;数字技术与我市“十强”产业加速融合,“铝谷”大数据平台、博远重工“紫菜云平台”等大数据产业平台实现快速发展,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但是,我市数字经济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仍存在数字化转型基础较弱、对数字化转型认知不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需加强、融合程度有待提升等问题。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应先从企业开始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促进了新旧动能转换,充分体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要求。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数字技术应用的主力军。据了解,早在20年前“出身”于传统制造型企业的华纺股份有限公司,就已开始推进数字化项目,通过数据积累为企业后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目前,华纺股份的信息化升级和改造项目已覆盖销售、采购、库存、财务、质量、工程、运营、供应链等多个方面,随着企业发展需求的变化,应用的深度也在不断深化和扩展。”华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信息中心主任王国栋告诉记者,升级后的新车间在用工方面减少了50%—70%,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降低了20%,产品质量的一次通过率从原来的50%—60%提升到现在的80%以上。
传统制造业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据市政协委员刘俊杰调研,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总量太小,数字基础设施薄弱,5G基站、国家级互联网节点等建设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大数据产业尚未形成集群化发展。社会层面对大数据和数字化转型观念思维落后,不少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大量数据资源具有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损耗等战略价值。还有一些中小企业受制于企业规模等原因,在数字化转型中存在技术、资金、安全等多方面困难,在数字化转型和工业互联网应用方面力不从心。为此,刘俊杰建议,企业的经营者增强改革的魄力和勇气,抛弃原先固有的传统经营理念,用科学的、现代的管理制度与理念经营企业,解决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等问题,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力度,在企业数字化改革进程上步子再大一点,勇气再多一点。
数字经济产业园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实体经济插上腾飞翅膀
数字经济产业园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滨州市黄河数字经济产业园位于渤海21路以东、长江4路以北,包括黄河三角洲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地和数字经济产业园A区、B区。黄河三角洲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地规划12个模块化机房,可安装服务器2万台,提供30万核CPU计算服务,15万T存储能力。秉承开放式运营的理念,大数据产业基地积极与京东、浪潮、金山等云服务头部企业对接。目前,京东集团已安装2800台服务器,计划到2022年底投入10亿元,安装1万台服务器,引入120家企业入驻数字经济产业园。
产业园重点招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开发等领域项目。与外市相比,五年免租,除了提供免费的办公场所外,在税收上还给予一定补贴。目前,产业园已与铁塔5G新基建、山东易迅科技、阿里巴巴跨境电商服务中心、山东安和技术研究院等59家企业签约,整体合作入驻的企业有64家,截至今年7月实现产值4亿多元。
正是看到庞大的数据资源和强大的云计算能力,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在产业园聚集发展。为此,市政协经济委在界别协商时,建议借鉴发达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加快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布局和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基站建设,促进5G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着力构建高速度、广普及、全覆盖、智能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同时,加快数字化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数字经济的领军企业,依托魏桥创业、京博控股、滨化集团等科创企业,打造数字虚拟产业园和数字虚拟产业集群,突破传统物理边界限制,充分发挥产业间的协同倍增效应,建设高标准、高起点、互通共享的智慧园区,推动优势传统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
人才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应积极构建政、企、校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没有人才的支撑,实现数字化转型就是一句空洞口号。据悉,今年2月,滨州学院与山东网商集团共建数字经济产业学院正式签约揭牌。该院的成立是滨州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尝试,也是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具体举措。
“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共有1200平方米,接近500台工作站,包括数字人才考试、认证管理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管理部等10个实验实训中心。我们的一个会计专业已更名为‘大数据与会计’,还准备新设一个数字经济专业,下一步将结合滨州产业实际,对所有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改造,力求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将学校专业教育与企业实践育人深度融合。坚持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着力打造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和省级、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培养更多懂得数字经济、热爱电子商务、从事网络经济的新时代拔尖人才。”滨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春晖说。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做好转型升级需要合适的配套人才。对此,市政协委员董桂光建议,政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构建政、企、校人才培养模式。在“五院十校N基地”布局中,突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专业设置。在职教领域积极引入浪潮、华为等专业培训机构,有计划地利用现有在校和社会生源,加强数字化人才培训。搭建人才培养直通车,充当好推动者、协调者、监督者和验收者等角色,大力支持产学合作教育这一重要的育人方式,早出成果、出好成果,以更好地立足滨州、服务滨州、发展滨州。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数字人才的培养是多层次的,也是个系统工程。”市政协委员韩梅海也建议,政府、高校、企业相互配合。首先,政府制定好数字化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规划,立足滨州实际,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建机制、搭平台、强服务等有效措施,让各类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其次,高校要做好学科设计,企业要加强内训服务,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相互配合,加大对专业型、复合型、跨界型人才培养力度,积极稳妥打造与数字经济产业链相匹配的人才链,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未来发展提供充足人才支撑。
市政协副主席万永格带队对我市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进行深入调研和协商议政。(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