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沾化区下河乡刁家村党支部书记王娟娟:
“外来媳妇”带领村民盐碱地上建起“果蔬农场”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罗军丁春晓

 一头短发,透着直爽与干练;说话喜欢开门见山,甚至有点泼辣,但逻辑清晰、重点突出;走路步步生风,带着一股敢走敢闯的劲儿——这是1990年出生的王娟娟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
  2017年12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这个嫁过来的年轻媳妇儿,带领沾化区下河乡刁家村,在盐碱化严重的土地上建大棚、办工厂,种出畅销的果蔬,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让村集体收入实现了从十几万元到五十多万元的跨越。
  “直脾气”敢闯敢干,这位嫁过来的媳妇“很中用、有本事”
  刁家村是个只有248户642人的小村庄,耕地面积5363亩。人均8亩多耕地,这个看似“宽裕”条件,背后却和土地一样的苦涩。
  村民刘振娥今年55岁,已经种了大半辈子的地。从年轻时,这片土地留给她的印象就是盐碱,“夏天地上都是一层‘盐’,白花花的。一年下来,收成咋样,主要看‘老天爷’的脸色”。
  因为如此,20世纪90年代开始,村里的年轻人,尤其是男人,陆续开始外出打工,进行天然气管道施工。相比于靠天吃饭,勤劳能干的农村人到哪都是一把好手。很快,一波波年轻人丢下农具,奔赴天南海北,留在家里的,是老人、妻子、孩子,以及数不尽的挂念。
  2010年,20岁的王娟娟从邻村嫁到了刁家村。2011年,根据上级每个村“两委”要有1名女同志的要求,王娟娟进入村支部委员会,直到2017年。
  20岁出头进了村党支部委员会,王娟娟就是个“小学生”。她从认识村里的男女老幼开始,在一个事一个事的办理中逐渐熟悉村里的工作。
  在村里婆婆们的记忆中,王娟娟这闺女有事爱抢在前面,对村里的事很上心,关键是她“直脾气”,想法“先进”,对一些做法不对的人和事,不藏着掖着,习惯“当面锣对面鼓”地说清楚。
  2017年4月份,下河乡进行土地整理,刁家村对村北部、西北部的荒碱涝洼地进行整理,新增村集体土地1000余亩,并将土地相继流转给明德棉业、贝尔啤酒、英伟纺织等企业,一年就为村集体增收13万元。
  大半年的时间里,王娟娟跑前跑后,让村里人看到了一个年轻人的闯劲和干劲,大家觉得这个年轻媳妇“很中用、有本事”。
  2017年12月,村党支部换届,王娟娟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她马不停蹄地继续带领村民们搞土地流转,建果蔬大棚,增加村里的集体收入,帮助村民增加收入。
  2019年,王娟娟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建成高标准大棚34个,种植西瓜、草莓、西红柿、甜瓜等果蔬。2020年,每个大棚年均收入3.5万元,合作社经营收入近120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53万元。
  组织村内党员、村民到先进地区轮流参观学习,激活乡村振兴梦:“别人行,咱为啥不行?”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刁家村是如何想到在盐碱地里盖大棚的呢?
  事情还要从2018年3月底说起。当时,沾化区委组织全区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其中,外出培训的一站是潍坊寿光的羊口镇。
  羊口镇地处寿光北部沿海地区,有大面积盐碱地和沿海滩涂,不具备很好的灌溉压碱条件,不宜发展粮食种植。但就是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一个60多岁的老大娘,一个人种一季西红柿,收益就达到了15万元。
  同样的基础条件,天壤之别的收益,给了王娟娟很大的震撼,更让她看到了盐碱地也能长出“金子”的希望。
  结束培训回到村里当晚,按捺不住兴奋,王娟娟召开了村党支部会议,议题只有一个:建大棚,种果蔬。
  可等王娟娟激情澎湃地讲完,等来的却是一盆冷水。沉默了一会儿,这些和土地打了近一辈子的叔叔伯伯们发言了,大体意思是:想法很好,没白学,但是连麦子都长不好,咋种出西红柿、西瓜等果蔬来?
  面对大家的疑问,王娟娟没有强行坚持。回到家后,她辗转反侧,丝毫没有困意:
  “就这么样结束了?”
  “不能就这样放弃,他们没出去看,不支持也是可以理解的。得带着大家出去看看。”
  第二天一早,王娟娟逐个给党支部成员打电话,组织大家到羊口镇实地参观。
  现实还是触动了大家的心弦,激发了沉睡已久的“梦”:别人行,咱为啥不行?
  王娟娟瞅准了时机,趁热打铁,跳过村民代表大会,直接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但王娟娟没想到在这件事上村民们的思想工作如此难做。王娟娟说,“可能是年龄的原因”,话题一抛开,你一言我一语,不看好的意见占了绝大多数。
  原因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我们种了一辈子地,这地什么成色,不如你懂?二是建一个大棚两三万元,可不是小数目,要是不成功赔了咋办?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经验”和“风险”面前,要让大家下这个决心,还得亲眼看看才行。王娟娟说,有想法先保留,先到实地去看看,咱回来再说?
  三天后,村党支部组织了首批20余名村民,开启了参观学习之旅,然后是第二批、第三批,参观地点也不局限于寿光,还有其它先进地区。
  一轮学习下来,最终村里有20户有试试的意向。
  2018年9月,这20户农民流转了本村的120亩地,开始建设首批34个大棚。2019年3月,第一季西瓜上市,在没有基础经验和水浇的条件下,每棚平均收益达到了10000元。当年,所有大棚收益过了百万元。
  从建大棚到销售果蔬,王娟娟“一条龙”解决问题、承担压力,换来了村民好收成
  土地虽盐碱,但在农民眼里,那也是地。两三万不多,但挣起来也不容易。
  建棚的第一道坎,就在土地上。有的农户头一天晚上答应把土地流转出去,一觉醒来反悔了:你在上面建了大棚,万一不成功,我还咋种地?
  第二道坎就是钱。建棚的各种材料已经订好了,押金也交了,却有人半路犯了嘀咕:我不要了,人家说这个棚不行,你得退钱。
  面对一波又一波的挫折,王娟娟心里没少打鼓,甚至有过退缩的念头。
  和外派的干部不一样,王娟娟一家人是刁家村人,“万一这个事办砸了,让老少爷们的血汗钱打了水漂,可能我们一家人都抬不起头来”。
  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把这事办好,王娟娟在建棚到果蔬上市的四五个月时间里,几乎每天都忙到深夜。
  那是2019年冬天,有一天晚上11点多,王娟娟从建设工地离开,准备开车回家。因为天冷,车门冻上了。怀孕七个月的她,怎么也打不开。费了好大的劲,车门终于打开了,车却怎么也打不着火。
  就这样折腾了半个多小时,车仍然无法启动,王娟娟只能求助于家里人。王娟娟说,当时自己又冷又累,加上怀孕,回到家后,她委屈地躲在被窝里好一阵哭。
  但困难前面,王娟娟没怂。她抓住大家关注的几个点,开始挨个解决问题:
  大家观望,她就带头投资建了一个棚,并且保证,“大家只管种就行,卖出去的事,我负责到底。”在她的带领下,村党支部成员一人建了一个棚。村民们看到支部成员也投进去了真金白银,信心着实增加了不少。而为了实实在在减轻村民的顾虑和压力,刁家村又通过村集体给予每个大棚1万元的无息贷款,有效期2年。
  棚建起了,怎么种还是个问题。王娟娟又把种植户叫到了一起:销售我负责,但是大家必须服从统一管理,眼光放长远,走绿色种植的路子,打品牌,坚决不能使用甜蜜素和膨大素等。
  盐碱地里种东西,灌溉和土壤改良是无法回避的。王娟娟请来农业专家,教大家使用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行有机肥和土杂肥改良土壤。科技的使用改变了农民的种植观念。就拿用水最多的西瓜来说,使用滴灌,一个棚一季的灌溉费用仅300元左右。
  接下来要考虑的是销售。王娟娟找乡里、区里相关部门帮忙引荐,自己去对接跑客户。由于品质好,无公害,刁家村的大棚果蔬很受商超欢迎,一成熟就被送进了超市。
  为了更好地加强大棚管理,王娟娟又发起成立了沾化区喜小妹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在,社员已经发展到了22户。
  2020年4月,合作社通过“强村贷”政策支持,申请贷款80万元,又建了11个暖棚,发展冬季果蔬种植。
  王娟娟说,从去年开始,她已经带领大家开始尝试在抖音、快手上进行直播销售,“效果不错,价格比商超收购又高了一点”。
  用果蔬大棚引领乡村振兴,创办“卫星工厂”吸纳就业,“要让我们村更好,让更多年轻人愿意留在村里发展”
  王娟娟毕业于滨州职业学院电厂热力专业,2009年6月,还是学生的她,因为各方面表现优异,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毕业后,王娟娟先后从事过国有企业办公室、汽车销售等工作。其间,她出了一场车祸,让父母十分心疼和担心,于是就回到了老家。
  2010年经人介绍,王娟娟从楼子村嫁到了邻村刁家村。结婚十多年来,丈夫长年在外打工,两人聚少离多,“一年里,他在家也就是1个月,两个孩子一个读寄宿制学校,一个由老人照顾,家里的事他一点也管不上”。
  也因为如此,王娟娟才能设身处地地盘算村里的事。
  农村人过日子,必须盘算到丁丁卯卯。王娟娟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个家庭,丈夫在外打工,挣大头。如果妻子没有收入的话,就是一个人养活一家人,收支相抵,很难存下钱。但如果妻子能在家门口种果蔬或者打工,收入可以满足家庭的日常开支,还能照顾好老人、孩子,丈夫在外打工的钱就能攒下来,日子就差不了。
  村民邵才叶今年35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她原先在厂里打工,一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但早出晚归,根本管不上孩子。回村种大棚后,她一年也能挣4万多元,和在工厂打工的年收入差不多,还能顾上孩子和老人。“毕竟,教育好孩子更重要。”邵才叶说。
  今年,为了能再增加大棚收入,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刁家村部分大棚尝试了西瓜和甜瓜的套种。种植户房海燕说,西瓜是平铺着长,甜瓜是吊长的,甜瓜批发价每斤是2.5元,比西瓜高很多。而且甜瓜一年可以种两季,能卖到农历八月十五。这样算下来,光甜瓜一亩地一年的收入就能到6万元左右。
  种植户有了收入,但还有一些没有种大棚的村民咋办?
  2020年11月,王娟娟投资建成了村办“卫星工厂”,与一家家纺公司达成协议,从事床上用品代加工。现在,这个工厂已经吸纳了刁家村及周围10个村的50余名妇女就业。
  村民王丽丽在厂里打工有一段时间了。让她高兴的是,这个工作实行计件制,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不用坐班,时间自由。“我早上先送孩子上学,然后去上班,下午4点多接孩子,啥也不耽误。”王丽丽说。
  2020年5月份,喜小妹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中央财政扶持资金50万元,已经建成了12个大棚,并租赁给天成现代农业创业园。仅此一项,村集体增收3万元。
  大棚依然是王娟娟最关心的事情。她说,网上销售能让果蔬卖得价更高,但这些事还是需要更多年轻人来做。要吸引年轻人,首先得让大家回来有钱挣,能留住大家。
  王娟娟筹划着,下一步,要更好地整合村里的土地、劳动力,让大家都能在闲暇之余,通过劳动多增加一些收入;同时还得加强村居建设,让刁家村这块“盐碱疙瘩”成为休闲旅游采摘的好地方。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