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听景晓村之子讲述老渤海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清春李默



  熟悉滨州历史的人都知道,景晓村、杨国夫、王卓如等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在渤海区英勇奋战过,他们对渤海区怀有深情。景晓村临终遗言:请把我的骨灰撒到渤海大地上,让我与渤海区人民永远在一起。
  “景晓村做渤海区‘一把手’时,只有27岁,周围是一群老红军啊!他如果没有真本事、高水平,能干得了这个吗?”在日前举行的《渤海魂》《纪念碑》创作座谈会上,作家苗长水说。
  的确。“英雄出少年”是景晓村的一个突出特点——19岁任省委巡视员,20岁任省委秘书长,22岁由鲁东南特委书记改任清河特委书记,23岁任清河军区政委,27岁任渤海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堪称传奇。
  近日,景晓村的两个儿子来滨看了啥、说了啥?留下了什么新素材?咱们来回顾一下。
  景晓村长子景新海“反客为主”当起讲解员
  在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参观时,景晓村长子景新海“反客为主”,走在人群前面,变身义务讲解员,为正牌讲解员补充鲜活的历史细节。
  他到这个纪念园的次数可能远高于普通滨州人:2013年,参加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全国爱国教育基地”揭牌仪式;2014年,参加渤海区老领导老干部座谈会,向我市北城英才学校捐赠渤海历史丛书;2016年,参加“渤海子弟山东行”活动;2017年,参加景晓村同志诞辰100周年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站在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的陈列前,景新海指着他家捐赠的《景晓村日记》说:“这里面有非常多的信息,能够呈现丰富的视角,希望它成为这里的镇馆之宝。”
  据介绍,景晓村原有日记17本,目前仅存的这本日记,起自1943年5月17日,终于1944年1月26日,共8个月零4天,在大32开的本子上写了242页,17万字左右。
  这本日记不是生活琐事的流水账,或者工作记录或个人抒怀,而是把学习、战斗、工作的情况,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思考,写出心得体会,以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认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干部们善于自我批评,勇于承担责任,毫不留情地分析问题。
  指着母亲与战友们在大连时的合影老照片,景新海笑着说:“我妈妈是个大美女吧!就是脾气大了点……比起兄弟妹妹,我个子高,可能是妈妈生我那段吃的稍微好点……”
  景新海的母亲叫王梦林,1919年出生,1939年参加八路军。在异常艰苦的战争年代,她协助景晓村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是渤海区妇女解放事业的先驱者之一,2016年去世。
  景晓村次子景东海说,冀中有地道战,胶东有地雷战,而渤海区有抗日沟
  景晓村与王梦林夫妻育有四个子女:长子景新海、次子景东海、女儿景小梅、小儿子景北海。此次滨州行,景东海也来了。
  在参观队伍里,景东海很低调,喜欢藏在人群中,默默观看。但到了晚上的座谈会上,他举手发言,作了十分钟的分享,时而激动,时而哽咽。
  景东海说:“冀中有地道战,胶东有地雷战,而我们这平原根据地的制胜法宝之一就是抗日沟。有很多次,枪炮飞来,我父亲被警卫员一下推到抗日沟里,才没受伤。有一回,他在抗日沟里躲了一天一夜,水米未粘牙。特别奇怪的是,他的大青马愣是一声没吭。这说明啥?人家喂马的马夫厉害,训练得真好!”
  他强调,抗日沟对于渤海区有巨大作用,值得好好发掘。的确。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提到:“河北平原、山东的北部和西北部平原,已经发展了广大的游击战争,是平地能够发展游击战争的证据。至于能否在平原地区建立长期支持的根据地,这一点现在还没有证明……”而清河区、冀鲁边区以及渤海区的发展、壮大,正是回答了这一重要问题,在平原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
  “看看如今的滨州,尤其是今天咱们看的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渤海科技大学,这里发展的多好!从苦海沿边到今天的繁荣安康,那些革命前辈怎么能想象?!如果我父亲看到了,在天上也能笑醒……”说到这,景东海眼里的泪花在打转。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