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来,商兴春一直在基层工作,在家长里短间寻找平衡,在琐碎小事中追求公正,凭着胸前党徽用诚心换信任,以换位思考求圆满结局。
基层调解工作,是一个精细活,不能只看事情大小,许多时候在别人看来是小事,在当事人那里可能就是全部,就是解决不了过不下去的天大事。
前年,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来到司法所,情绪激动,“这个钱要不回来,我就活不成了”。原来,老人姓张,半年前在同村李某介绍下,把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1万元借给了外村人,口头约定半年还钱。作为中间人,李某把借钱人还的钱私自扣下,硬说已经给了张大爷。由于没有书面凭证,加上岁数大了,老人一着急就生了场大病,住了几天院,病还没好利索就来寻求帮助。在了解事情经过后,商兴春带着所里的同志,积极与派出所对接,联合办理,通过以案释法的形式让李某认识到他这种行为是不道德、违法的,仅用了2天时间,就使得那1万元最终物归原主。1万元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
但对一名80多岁的
农村老人来说,可能
就是一辈子的积蓄。
这是前年商兴春
帮助群众解决的一件
小事,也是他工作40
年在家长里短间为民
解忧的缩影。一直以来,商兴春始终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秉承群众需求无小事原则,想方设法把难解的疙瘩捋顺磨平,让当事人握手言和。
有人说:人民调解工作是和稀泥。可能很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两边搅和,把事情糊弄过去就行了。商兴春认为“和稀泥”是用亲情去调和,用事实来搅拌,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这种方法最适合解决家庭矛盾。
“领导,孩子们不管我们老两口,这事你能给我们作主不?”前几年,有一对老夫妻找到镇上,没等讲完,就委屈得泣不成声。因村里拆迁,他们拿到了一笔补偿款,本来是高兴的事却成了愁心事。原来,他们有四个女儿都已嫁人,老大老二因为个人原因不愿意照顾老人,老三老四想照顾老人,却被说成是图钱,最后合计着把老两口送到养老院。“这人啊,越老越想家,再加上老伴身体不好,生病住院就更需要孩子们照顾了,可是几个女儿都不要我们了,以后我们可咋办啊?!”老人的语气中充满无奈。
对这种家务事,单靠讲道理是很难说通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情动人。商兴春始终认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在感性共情的氛围营造中,许多矛盾或许就能迎刃而解。于是,他便把老人和四个女儿聚到一起,找来了村里的长辈。在现场,老两口不住地哭泣,商兴春和村里长辈一起帮着劝说四个女儿。“小时候,你爹你娘这么难,舍不得吃穿,啥事都是先想着你们,可不能寒了他们的心。”“有啥误会都说开,哪能一时想不开,让别人看了笑话?”慢慢地,几个女儿也开始抹眼泪。
商兴春看好时机,把“四人轮流看护老人”的承诺书摆在他们面前。“咱们都有自己的孩子,将心比心,你们也不想他们长大了不养你们吧?不但别人看不起,法律也不允许。”连续打出感情牌、法律牌,几个回合下来,四个女儿都认可了,签下了承诺书,这个大家庭也变得和睦起来。承诺书签下的不仅是她们的责任,也是对老人的一份保障。
十年前,商兴春当上了镇司法所所长,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他开始反思和总结:做村里的调解工作决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普法加调解才能治标治本。于是,商兴春根据以前组建小团队的经验,在全镇筹划集中组建调解组织,起草制度办法,设置普法功能,划片分配人员,建起了覆盖全镇73个行政村的协调组织,每年固定培训2次,常态化受理村民矛盾纠纷。
现在,村民间很多小矛盾,在村里就有人帮着解决了。同时,为增加普法教育的多样性,商兴春牵头制订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组织民间艺人编排快板小曲,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制实践活动,受到老百姓的欢迎。“不听闲话免生气,故意杀人要偿命。四邻八舍住一起,互谅互让处关系。细小纠纷找民调,缺乏冷静祸酿成。”这些口水谣,在村民之间提了上句,马上就能对上下句。
马上要退休了,商兴春还是会忙到嗓子哑走不动。有人说:“老商,岁数也不小了,不要这么较真儿了。”“我常想,档案里的案子或许能分出轻重缓急,对当事人来说却是急难愁、老大难。用心用情、将心比心总能获得信任、推动达成和解,不仅节省了司法资源,还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何况老百姓带着信任和期盼找上门来,决不能寒了他们的心。”他说。
四十年来,商兴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先后获得过“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滨州市调解工作专家”等荣誉称号,但他最喜欢也最在乎的,还是老百姓送给他的称号——“和事佬”。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一辈子都泡在老百姓的家长里短中,每当为群众解决了一个问题,他就有一种成就感,感觉自己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