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王学诗:
带174人从军抱着一枚炮弹俘虏敌军72人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刘清春韩俊亮李振平张丹丹

  从渤海区转战东北,再一路打到海南岛,在南征北战中,不少老战士留下了传奇故事,比如王学诗。他曾经一发炮弹俘虏了国民党兵72人;妻子曾千里寻夫,最后追到海南;他参加美亭决战,转业后留在海南参加军垦农场建设,奉献一生。日前,在海南,记者采访了王学诗的女儿王玉华,听她讲述王学诗的烽火往事、海南生活。咱们一起听听这个老兵的故事!
  带领174名党员骨干参加渤海军区直属团;在四平战役中一人俘虏72个敌军
  王学诗,1909年出生在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王连村的一个贫农家庭,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王连村村长、农会会长、三联防民兵大队长。1945年任渤海军区直属团贸易参谋,1946年至1948年任49团参谋,1948年至1950年任128师382团后勤主任,1950年至1964年历任128师后勤管理科长、营建大队长等职。1964年转业到地方,1982年离休。
  王玉华介绍,1945年1月,王学诗带领三联防抗日基干民兵174人(党员骨干),参加了渤海军区直属团。随后,他们参加了多次抗日战斗,取得了显著战绩。
  1945年8月,渤海军区直属团被编入山东野战军第七师,9月下旬开赴东北战场。王学诗随军奔赴东北,参加了长春战役、四平战役、锦州攻坚战、辽西战役、天津攻坚战、广州追击战、粤桂边战役、解放海南战役等。
  “打四平时,我父亲去给部队送饭,回来的路上听到一个院子里面很多人讲话。”王玉华说,当时父亲正好捡了一个长筒炮弹,打算捡回营房去上缴,结果一到那个院子,他就看到有很多国民党兵在里面。“当时,我父亲就拿着这个炮弹,说,投降,不然就一起死!”这些兵被打怕了,人心早就散了,怕真的丢下来炸了,就全部举手投降了。事后一数,竟然有72个人之多。因为这个功劳,王学诗立了二等功。
  平津战役后妻子曾千里寻夫;在海南参加美亭决战
  在平津战役后,听说王学诗随部队到了北京,王玉华的母亲就和附近村的军属结伴,从山东骑着小毛驴进京,希望能见到丈夫。
  “她们先到的石家庄,之后去了北京,说是部队开拔到了天津,就又赶到天津,可当到了天津,听说部队又开拔了,无奈之下,又转回山东了。千里寻夫的故事,就这样发生在我们家。”王玉华满怀深情地说。
  从北打到南,靠着两条腿,王学诗随着部队一路向南征战。
  在解放海南岛战前,为训练将士们海上作战能力,40军、43军指战员们在雷州半岛一带的海面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海上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划船、拉帆、荡秋千(防晕船训练)、海里飘荡、海上射击等。
  “我父亲说,当时他吐得一塌糊涂。怎么渡海的?因为他是管后勤的,所以跟着大部队第3批上来的。”王玉华说,登岛后,父亲参加了美亭决战。
  “我母亲听说海南解放了,就南下探亲,”王玉华说,“我父亲从1945年出来没有回过老家,除1955年回老家探亲一次外,就基本上一直在屯昌,1964年转业到海口。”
  此后,王学诗在军垦农场工作。资料显示,海南不光有农垦,还有军垦。军垦农场包括八一农场、丽江农场、三角庭农场等,其中三角庭农场安置的全部是43军128师的退役军人。
  “我父亲所在的43军128师,从东北打到海南,一路所向披靡,战功显赫,是全军著名的‘攻坚老虎’。作为一个‘红二代’,我感到无比自豪。我们这些四野子弟,将继承父辈的精神,为建设海南岛贡献一份力量。”采访最后,王玉华坚定地说。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