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全市常住人口392.86万人人口增量全省第七
(上接第一版)
  本次普查首次采用电子化方式采集普查对象信息,基层数据直达国务院人普办。电子化的方式确保数据可直接上报和实时核准,扎牢了普查质量控制全过程中最关键的一道“篱笆”。身份证号被首次列入普查的主要内容,使普查数据可以同公安部门户籍登记、卫健部门妇幼统计等在内的大数据相挂钩,彼此间实现了各取所长、互通有无、查漏补缺,推动数据质量控制技术再上一个台阶。
  普查期间,我市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普查机构;选聘2.2万名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层层制定了普查工作规划和进度图;承担全省唯一的互联网自主填报专项试点并开展全市普查综合试点;制作备齐了普查所需物资;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动员,“大国点名,没你不行”的宣传深入人心;对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跨级进行了业务培训;完成了19973个普查小区划分、66.69万个建筑物标绘;开展了户口整顿工作;完成了摸底和入户登记;组织了部门行政记录比对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建立健全普查数据追溯和问责机制,将依法依规贯穿于人口普查全流程、各方面。坚持实事求是、质量第一,做到了“区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错项”,打赢了人口普查攻坚战。
  “未来在普查成果开发应用中,此次人口普查结果将为完善我市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准确统计信息支持。”梁中华说。
  滨城区人口增长最多,少儿人口比重上升表明生育政策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10年来,受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域产业发展、区位优势、政策支持、区划调整、交通设施配套等因素影响,人口规模发生较明显变化。人口增长较多的三个县(市、区)依次是滨城区、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无棣县,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加12.56万人、4.43万人和4.06万人。滨城区、沾化区、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人口达到118.86万人(其中滨城区、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79.05万人),较10年前增长14.91%,高于全市总人口增速10.11个百分点,说明中心城区的人口集聚效应明显增强。
  从性别构成来看,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99.03万人,占50.66%;女性人口为193.83万人,占49.34%。总人口性别比(指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68,与全省102.67基本持平,较2010年的101.05相比提高1.63个百分点。
  从年龄构成来看,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1.16万人,占18.11%;15-59岁人口为236.21万人,占60.13%;60岁及以上人口为85.49万人,占21.7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2.79万人,占15.98%。与2010年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上升2.06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比重下降8.53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6.47个百分点。少儿人口比重上升表明生育政策调整取得积极成效,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反映了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老龄化成为我市未来一段时间的基本市情。
  人口素质持续提高,打造人才向往的“智者智城”初见成效
  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我市坚持“有效市场为导向、有为政府优生态、有用人才强支撑”,打造人才向往的“智者智城”。省内首创设立“人才节”,出台“2020版人才新政”,实施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三进”工程,建成投用人才公寓,构筑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服务系统完备的政策体系,实现人才“净流入”。
  从受教育程度看,全市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4.94万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7.33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5646人上升为11439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221人上升为12048人,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8.56年增至9.24年,文盲率由4.28%下降为3.39%。这表明我市人口素质持续提高,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初见成效。
  从城乡人口看,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34.33万人,占59.6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58.53万人,占40.35%。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62.99万人,乡村人口减少44.9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13.9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0.6个百分点。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从流动人口看,全市常住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97.41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9.26万人,流动人口为78.15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39.57%,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396.45%,流动人口增长112.48%,分别比全省高34.97、188.07、29.5个百分点。这说明受我市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户籍制度改革及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因素影响,流动人口规模大幅增加。
  (相关内容见第五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