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命题。基层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前沿和最基本单元,治理重心下移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而中国共产党对于基层社会治理具有政治引领作用。滨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机制和方式,为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进行了有益的滨州探索。
完善指挥机制,加强党组织引领力。滨州全域已建立起“市、县(区、市)、镇(街道)、社区(村)”四级书记指挥体系,建立快速反应、全面部署、日常调度、研判会商、检查监督的工作体系,做到了职责明确、部门协调、联防联控。完善组织体系,加强核心凝聚力。全域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组织、政治和群众工作优势,能够实现短时间内发动广大党员和群众有效参与。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基层社会治理针对性。近年来,政策和制度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关注所形成的“聚光效应”,不仅促进了基层治理的合理化,而且意外地增加了治理体系的复杂程度,导致基层治理空间权力结构出现失衡。在现有的治理架构中,基层治理主体和基层工作人员其工作自主权不断变小,处在相对弱势的状态。虽然这种情况明显增强了治理的整体控制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弱化了基层治理主体的自主决策能力。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关键是恢复基层治理架构的平衡。一是建立权责协调的职能系统,实现合理分工的多层次治理机制。二是赋予基层治理主体在社区治理和民生服务等职能范围内评估和调动资源的能力和权力。增强基层治理力量,提高整体治理效率;并增强社区居民对基层治理主体和居民自治组织的评价监督能力,促进基层治理主体更精准地为人民服务。
完善“全科大网格”精细管理,提高基层社区治理效能。“全科大网格”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程。只有上下合力、同心共为,网格才能实现全覆盖。一是加强顶层设计。2019年8月中旬,中共滨州市委九届九次全体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滨州市社会治理“全科大网格”实施意见》,提出网格管理从点上经验提升到面上决策。二是重视同心共为。滨州建立市级指挥部和专项工作组,县、乡两级成立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上下合力、同心共为。三是完善体制机制。市、县、乡三级设立网格服务管理中心,建立协调基层社会治理的机制。
充分动员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实现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事实证明,只有真正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才能在正常情况下营造生机勃勃的环境,才能在紧急关头迅速拧成一股绳,渡过难关。因此,新时代需要提高基层政治组织联系、沟通、团结基层党员群众的能力,动员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连接不仅是静态的通道,也是动态的接触、交流和交互。只有建立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联系,才能塑造和增强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动员力和影响力,改变社区居民的“原子状态”。
强化社会组织参与度,提高社会组织协同能力。加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基层治理主体与社会调节的良性互动。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全社会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最大限度地达成共识。因而,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增强基层治理主体联系、交流和团结社会组织的水平。例如,深入发掘基层社会组织的内生动力,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生活服务、环境改善和事务协调,在理解、信任、关心与合作的基础上不断积累社会资本。厚重的社会资本,正是在危机时刻实现社会协同有效的前提和基础。
坚持体系建设与场景应用相结合,提高社区治理智慧支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这些高新技术的集群化发展,已经对公共服务和公共治理开始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通常智慧系统的应用只是一味地强调其强大的功能和全面覆盖,而没有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其实际场景的应用以及场景的动态性,导致系统看起来很智慧,却实际应用迟缓,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新情况和新环境做出反应。因此,智慧系统建设,必须建立在以现实需求和潜在风险为根据的基础上,增强智慧系统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智慧系统解决基层社会治理实际问题的效用。[作者为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