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时培建
日前,在邹平黛溪山庄,前来参加第四届“中国伏生诗会”的专家、学者、著名诗人和获奖作者们会聚一堂,畅谈“伏生诗会之我见”、交流获奖作品创作体会。座谈会由苏州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房伟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张清华教授等作了重点发言。现将部分与会者的发言摘要刊登,让我们共同思索关于地方文化品牌建设、关于伏生诗会的相关命题(按发言顺序排列,文中观点均属发言者个人,不代表本报立场)。
房伟(曾获茅盾文学新人奖、百花文学奖、刘勰文艺理论奖,1976年出生于滨州)
非常高兴回到老家滨州、来到邹平参加伏生诗会。
伏生的精神是什么?我认为是传承和守护。正因为伏生,我们的典籍才没有中断,才得以延续下来。伏生诗会应该是对滨州文化、地域文化的弘扬,是一种传承的精神、守护的精神,尤其是对于当今工业时代有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意义。
戴小栋(山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
诗人是伟大的,是平凡的。伏生诗会办到第四届,感谢主办、承办各方和滨州本地诗人们的热爱和坚持。我们应该向艺术、向文化致敬。我自己争取回到写诗、发诗的状态。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将更多地举办诗歌活动,促进山东诗歌更好地发展。我希望伏生诗会坚持办下去、越办越好。
刘玉栋(《山东文学》主编)
《山东文学》刊登了本次伏生诗会的获奖作品和特邀著名诗人们的作品,大家全都写“黄河”主题,风格多样,写得非常棒。《山东文学》的诗歌编辑参与了本次评奖工作,《山东文学》今后将继续大力支持伏生诗会。
傅元峰(南京大学文学院新诗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觉得在“伏生诗会”这里实现了一种神奇的汇合,江阴的庞培是在长江游泳的诗人,马鞍山的杨键也是江汉诗人,诗人草树也在江畔,他们和长江都有一种隐秘关系。今天他们都向黄河靠拢,杨键说自己有一种返乡的喜悦,这种返乡的根脉,与当前的文化倡导有很深的关系,那就是“儒”。
长江和黄河的汇合,在历史上可能没有真正发生过。但在邹平,在伏生诗歌节,有没有可能让这种事情发生,对此我非常期待。
我觉得诗歌写作实现地方性的方式,首先要离开地方性,张清华教授关于文学、地理学的诸多实践,都在启示一个关于当代诗歌的空间命运。我觉得这种倡导应该被邹平、被伏生诗歌节听取到,我们作为同仁也应该为此努力。
邵风华(著名诗人,来自东营)
跟外面人谈起来,都知道山东是诗歌大省,写诗的人多,写好诗的人也多。但这些年,一直没有一个像样的诗歌节、诗歌活动。在王锋、雪松、长征、烟华他们这个团队以及众多滨州诗人的努力下,当然,韩店镇政府的支持是基础和支撑,在邹平形成了一个影响最大、已历时四年的诗歌节,这个现象非常有意思,很让人激动。
刚才说到长江黄河交汇,我们曾在东营也谈到过这个问题。两条不同的大河,形成了诗歌的交汇与碰撞。伏生诗会举办四届了,影响越来越大,参加的诗人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其实也是为山东乃至中国的诗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契机。
草树(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伏生,是传承和保护中华文明的寓言和象征,伏生诗会可以说是中国新诗接续古典主义的象征。
因为汉语新诗的百年,我们学习着西方诗歌慢慢引到现代主义,但我越来越感觉到当代诗人的写作是一种翻译体,就是完全拿西方现代主义的思维看待我们中国的现代诗。为什么我们中国诗人不去思考我们的母语?在当代,我觉得我们应该考虑怎么样确认我们真正的文化身份。伏生诗会是一个非常好的象征,黄河口诗人在写作,有一种古典主义的气息。伏生诗会,可以就当代诗与古典主义的联系展开讨论,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江雪(著名诗人、评论家,来自湖北)
山东给我的文化形象特别深远,不仅仅是因为伏生,还有孔子、孟子等。《尚书》是一部很伟大、很恢宏的书,是那个时代的人文经典。伏生担当的文脉传承使命,可以说在他那个年代是非常值得敬佩的,而且具有时间、社会的超越性与前瞻性。因此,第二次来山东,面对诸多圣贤,我依然怀有敬畏之心。当今时代,伏生的文化遗产值得深入挖掘。我们该如何在当代文化背景中,从中国现代性哲学层面、古典传统文化复兴层面,再度诠释伏生及其如何汇集、诠释、传承历代前贤思想,正是我们观察和思考的一个时代命题。我们可以定位伏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者,他诠释和继承的大抵是春秋战国时代大批重要思想家的思想精髓,伏生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因而他在他的时代,注定要成为继承诸子百家文化遗产的伟大诠释者。
山东邹平的几届伏生诗会活动办得很好,诗会主题有宽度,也有高度,并且诗会质量逐步提升。当然,还可以在《尚书》的当下意义上再发挥,从东方新古典主义文化层面,更能发掘出它的全新奥义与社会价值。同时,我们亦可将尚书文化与孔孟精神视为“黄河文明”和“山东文脉”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可视为另一种东方古典精神的思想源头,因而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在21世纪的文化实践与文化传播中继续对它们持守敬畏之心。
燎原(著名诗人、评论家,来自威海)
伏生,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文人,有风骨有使命感的一个文人,保护着文化典籍,一生跟他所处的黑暗时代对抗,留下的是精神,也留下了一种人格。中国文人最典型的一个代表,很伟大。
中国各地的诗歌活动我基本都参加过。滨州诗歌圈内圈外的一大帮人携手努力,连续搞了四届诗会,也是我在山东参加的唯一一个诗歌活动,并且已经参加了两届,第三届时,我也写过一首诗,感觉写得不错。如果这次还是关于藏书的话题,就没法写了,但这次换了一个“黄河”主题,这就是内行人干的事情。每一届换一个选题,但都跟本地有关,我们可以延续搞下去,有了活力,下一届还要变,找一个更好的选题,这种变化是对的。非常好!
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我是一个滨州人,家就在博兴县。听大家讲了那么多,我也感触很深。山东有丰富而深厚的文化根基,先秦诸子一半以上都在山东,孔子、孟子、墨子、管子……山东汇聚了先秦时代大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当代山东,是经济大省、文化强省,但在我看来,对文化的重视还不够。全国各地有很多诗歌活动,山东特别少。
伏生诗会的举办很可贵,虽然规模不是特别大,但在山东已实属不易。我个人很珍惜家乡文化品牌,希望这个品牌活动坚持下去,越做越大,为山东文化争口气。
伏生,在一个非常困难的、危险的、严峻的情势下,舍生忘死,保存下源头式的经典,这对中国文化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方面,在很多民族那里不是问题,比如欧洲文化一直都在传承中……我们从黑格尔、海德格尔、荷尔德林的诗里都能读到希腊文化的自豪感。知识分子两条道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们文化的结构有很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诗歌的地方性是一种优势,弄不好也是一种限制。地方性,我认为不是一种资本,应该是一种自省、自觉,但绝不是一种执念。我觉得当代诗人应该有一颗知识分子之心,既要有地方性的坚持,更要有世界性的眼光。诗人不能光是作者,还要转化成读者,身份必须要多重。
江河会,也是“南水北调”,今天就是长江和黄河的对话,我觉得特别好。希望山东的兄弟们以知识传承者的心胸去写作,更希望我们这一代诗人里面出现大诗人,无愧于伏生,无愧于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