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无棣县烈士陵园:
仁人志士点燃红色革命火种 英雄儿女谱写誓死卫国壮歌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 葛肇敏 李默 赵鑫 通讯员 解晓龙 蒋惠庆
  近日,“学百年党史,看老区变化——追寻老渤海红色印记”主题采访团来到无棣县烈士陵园。甫一步入园中,记者就被陵园中央巍然矗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震撼了。纪念碑高达20多米,“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纪念碑基座上,三面浮雕再现了不同时期无棣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在这块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上,无棣英雄儿女辈出。革命战争年代,他们怀抱救国图强的革命理想,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这里,手无寸铁的百姓曾被日寇残害,一片土地流淌着血与泪,记录着受尽的苦难和屈辱;在这里,仁人志士点燃、高举、传递共产主义火炬,登高一呼,四方响应,掀起轰轰烈烈的红色革命大潮;在这里,先烈们前仆后继,1200余名英雄曾为保家卫国血洒疆场,马革裹尸,长眠大地。
  一座丰碑,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荣与辱,承载着一方人民对英雄先烈的纪念与缅怀,亦将生生不息的革命精神世代传承。如今,这里作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着红色革命英烈事迹的宣传教育功能,在每年的清明节、“八一”、国家公祭日等重大活动节日都会开展红色革命教育活动,激励大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系无棣革命烈士纪念堂展厅建设初衷
  气势恢宏,庄严肃穆而又典雅清秀。这是采访团在瞻仰无棣县烈士陵园过程中,大家共有的直观感受。据陵园管理人员介绍,无棣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71年,之后多次修缮和改造,2004年3月,经全面考察论证,在县城西区规划建设新的烈士陵园,2005年3月新陵园落成,烈士陵园实现整体搬迁。陵园获评“滨州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被命名为“滨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无棣县国防教育基地”“无棣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这座新陵园整体设计构思严谨、科学,设计风格既体现传统特点,又富有现代气息。园区分为烈士墓区和悼念区两个部分,其中烈士墓区占地3600平方米,建有革命烈士墓438座。2018年10月,无棣县在墓区东侧新建烈士英名墙一座,英名墙上记载了全县1247名烈士的籍贯及战斗事迹和牺牲地点;悼念区由纪念碑、悼念广场、历史纪念馆组成。2700平方米的大型悼念广场位于陵园中央,可同时容纳2000余人参加祭奠和悼念活动。
  穿过悼念广场便是革命烈士纪念堂。步入纪念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气壮山河的革命塑像,两侧刻有“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出自楚辞《九歌·国殇》。“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此句颂扬抗战中的英雄们。这两句话也是建设展厅的初衷。”讲解员介绍。
  在纪念堂展厅内,能找到关于无棣县第一个党支部——五营村党支部的记录。还有一张张革命先辈的面孔,永远被定格在历史中。这里陈列着石景芳、冯安邦的塑像,以及以崔荣铨、蒋凤章、万钧、丁洪泽、张玉梅、关星甫等为代表的一批无棣籍革命知识分子的影像资料。他们首先接受了马列主义,为救国救民,积极投身各项革命活动。他们在无棣点燃了革命星火,在这片土地上掀起燎原之势。
  揣着50块银圆千里寻党,冯景恩在五营村建起无棣县第一个党支部
  90多年前,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全国迅速传播,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开展,很快影响到了无棣。以崔荣铨、蒋凤章、万钧、冯景恩、石景芳、丁洪泽、张玉梅、关星甫等为代表的一批无棣籍革命知识分子,首先接受了马列主义,开始了学习和传播马列主义的各项革命活动。
  蒋凤章是在无棣入党的第一人,冯景恩则组织创建了无棣第一个党组织——无棣县活动分子委员会,无棣县第一个党支部——五营村党支部。他怀揣50块银圆千里找党的故事在枣乡大地广为传颂。
  1905年,冯景恩出生于无棣县车王镇五营村一个回民家庭,1925年毕业于无棣县第一高等小学。1926年,年仅21岁的冯景恩当选为五营村副乡老。从小就爱打抱不平的冯景恩,在学生时期阅读了《莫斯科印象记》《苏俄视察记》等进步书刊,对中国共产党有了初步认识,也萌生了一个大胆而激动人心的念头:“找共产党去,跟着共产党干!”
  1933年春,冯景恩听小学同学张之垣说,在江西的共产党已经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也都有了共产党组织。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冯景恩非常高兴。他托人借来50块银圆,揣上钱就跟张之垣出发了,辗转天津、北平、邯郸等地,最后到了大别山区的潢川县。
  但在几个月后,冯景恩才发现自己被欺骗了。张之垣并不是要找共产党,只是想在国民党的部队谋一个差事。冯景恩听后无比愤怒,一气之下回到了老家。但是,他到大别山“找党”的事在整个五营村传遍了。
  1933年9月,冯景恩见到了中共津南特委负责人刘格平,在刘格平推荐下,冯景恩正式入党。1933年10月,冯景恩在五营村成立无棣县第一个党组织——无棣县活动分子委员会,第一个党支部——五营村党支部。之后,无棣西部又先后成立了水湾于何庵村党支部、无棣师范党小组等党组织。
  随着党组织的不断成立壮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无棣县铁血儿女开展了一系列斗争。1934年4月,刘格平领导庆云县马颊河罢工斗争。在无棣一带活动的姚少简、武大风、蒋凤章、范希萍组织靠近庆云县边境的300多名无棣群众参加罢工斗争。在这一时期,无棣共产党组织还领导了车镇高小罢课斗争,组织了友谊读书会、小学教员联合会、抗日救亡会等群众组织,号召群众联合抗争。
  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我中华儿女奋迹戎行、战必先驱
  在纪念馆中,伫立着一尊雕像,目光炯炯,英气勃勃,这便是无棣籍抗日将领冯安邦。“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在日本帝国主义者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守军奋起抗战,英雄儿女誓死卫国,而冯安邦便是壮烈殉国的抗日楷模,一生波澜壮阔,无惧血洒疆场,奋迹戎行、战必先驱。
  “七七事变”后,时任国民党第42军第27师中将师长的冯安邦主动请缨:“杀敌报国,此其时矣。贪生怕死保存实力者,非炎黄子孙,实国民革命军的败类。”5天后,他便率部队开赴华北前线,成为国民党首举抗日义旗的“抗战三冯”之一。此后,他还先后参加过娘子关、台儿庄等战役。
  1938年4月5日,在与日军激战多天后,冯安邦亲自督率幸存官兵,组成敢死队拼死杀敌,战前他还写下这样的训词:“抬着棺材上战场,义无反顾赴国殇。我不敢死谁敢死?誓死保卫台儿庄。”这种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保家护国而视死如归的气概令国人景仰,令敌人胆寒。
  1938年11月3日,冯安邦在奉命扼守大别山的战役中,与敌人血战五十余日,歼灭大量敌人后在转进襄樊途中,遭日机轰炸,重伤阵亡,壮烈殉国,终年54岁。1940年9月25日,国民政府发布褒奖令,表彰冯安邦“奋迹戎行,战必先驱”的抗日功勋,并追授其为陆军上将。2014年9月1日,冯安邦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在冯安邦殉国之时,家乡无棣正在遭受日寇的蹂躏和残害。1938年11月起,日军实施战略进攻,对无棣境内根据地开始多次大规模“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敌占区,日伪实行残暴统治,制造刘郑王惨案、李家什坊店惨案、庞家集惨案、小山惨案等无数惨案。
  而此时,我军的抗日力量也在逐步集结、壮大。1940年2月,无棣县委书记王家骥与张晨光到无棣四区五庄中队建立四区委员会,以四区为中心的小山抗日根据地初步建成。小山根据地一度成为当地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冀鲁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八路军一一五师所属部队曾长期在此转战、驻扎。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无棣县抗日武装,坚持联络友军,先后统战高树勋部、张子良部、傅瑞五部。
  图片说明
  ①冯景恩组织成立了无棣县第一个党组织——无棣县活动分子委员会,第一个党支部——五营村党支部。
  ②革命烈士纪念堂中气壮山河的革命塑像。
  ③日军频频制造惨案,激发了中华儿女驱逐日寇、保家卫国的决心。
  ④高达20多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
  ⑤烈士墓区占地3600平方米,建有革命烈士墓438座。
  >>>记者手记:
  无棣县的第一名党员、全县的第一个党支部,为中国革命贡献了一星火光、构建起一座堡垒。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揣着50块银圆千里寻党,拥有这样的认知和觉悟,何其可贵。凭借着全国各地闪耀的万千星火,让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指明了革命前进的方向。我党凭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昔日的星星之火,如今成为照耀中国前进的灯塔。这份火种能够历经百年保留下来,正是靠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靠着无数共产党员代代相承、无畏无惧的赤诚。百年来,无数的共产党人用生命践行这份信念——哪怕前路荆棘遍布,哪怕脚下血污横流,虽万千人吾往矣!这份信念,依然要牢记、要守护、要延续。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