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碑常见,佛塔常见,但烈士塔少见,四代人接力守塔的故事更少见。
在博兴县陈户镇,有一座建于1946年的革命烈士纪念塔,记录了一场“黎明前的黑暗”——1945年5月21日,大批日伪军突然包围了驻陈户抗日军民。
那一天,恰逢大集,为掩护民众,战士们以少敌多,殊死作战。最终,击毙日伪军百余名,同时我方付出了沉重代价——180多名革命战士壮烈牺牲,300多名群众惨遭杀害,100多名干部群众被抓走,被抢走大车、牲畜及其他物资不计其数。陈户百姓回忆,“河水都被染红了”。这是抗战以来博兴县部队和群众伤亡最重、损失最大的一次,被称为“陈户战斗”,也称“陈户惨案”。
次年,周边群众自发捐款捐物,在当年部分烈士的牺牲处,依傍古运粮河,营建了这座青色纪念塔,上面铭刻有冯高战斗、陈户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名字。为守护英灵,陈户镇河西村村民王侦祥、王玉顺、王建亮、王宏成祖孙四代接力守护,至今已经70多年。
4月17日,“学百年党史,看老区变化——追寻老渤海红色印记”主题采访团走进博兴县陈户烈士纪念园,“触摸”老照片、老物件背后的血痕,与守塔人面对面,追忆那硝烟往事……
冯高战斗击毙日军指挥官佐藤,击毙日伪军30余人
这纪念塔所纪念的冯高战斗是咋回事?
讲解员指着展板上的地图、文字讲述那段1942年发生的事。从当年下半年开始,日军纠集周边兵力,对小清河北、黄河以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蚕食”,妄图将博兴抗日根据地“吃掉”。
侵略者在小清河南岸,西起麻大湖,东至羊角沟,筑起了100多公里的沿河公路,修起了几十个碉堡、岗楼,并且不断地进行“扫荡”“清乡”,大肆收罗地痞流氓、土豪劣绅、反动道会门头子等民族败类建立伪政权。他们在“蚕食区”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实行“保甲”制,登记户口,强制发行“良民证”。
在严峻形势下,博兴县委坚决执行清河区党委决定,在小清河北地区展开积极斗争。
当年12月21日夜,杨国夫、刘其人率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直属团到博兴,与马千里领导的清中独立团会合,制订了作战方案。当晚,部队分别在桥子、董家、冯家、吴家、高家等村设伏。
22日凌晨3时,直属团七连向冯吴村的100余日伪军发起一阵紧急佯攻后迅速撤退,欲诱敌人进入高家后,再引诱出王集据点的日军一举歼灭。但日军指挥官却指挥日伪军沿沟折头往东,妄图包抄八路军。
紧急情况下,杨国夫命令埋伏在周围的八路军各营、连一起发起总攻,将日伪军追至高家村内。而后,与敌人展开了激烈肉搏战,击毙日军指挥官佐藤,重伤中队长河田,打死日伪军30余人,俘虏5人。战斗中,我军10余人壮烈牺牲。
独立营协理员王竹川牺牲前对战士说,“别管我,快把机枪带出去”
那陈户战斗的背景是什么?
1945年春,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渤海区主力部队对日伪军大规模讨伐作战取得节节胜利。同年5月,博兴县党政机关和部队集中陈户一带进行休整、训练,准备迎接抗日战争的全面反攻。
5月18日,博兴县党政机关、部队在陈户召开万人大会,地点就在今日革命烈士纪念塔附近。在那,公开处决了汉奸高金钵、贾学恭等,并准备5月21日陈户大集(农历四月初十大集)召开庆祝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大会。
大会声势很大,一些特务、汉奸很快把消息传到了日伪军那里。由于叛徒李玉华泄密,加之日本特务的化装侦查,日伪刺探到我军独立营长孙干卿奉命率一连外出作战未归、兵力不足等情报。
周乃春老人在1945年入伍,他以民兵队长的身份亲历了陈户战斗。他回忆,当时博兴抗日队伍基本都驻扎在陈户,包括博兴县独立营、各分区武工队以及我党地下工作者等。博兴县独立营原来共有3个连队,1945年初新兵大量入伍,临时扩充了2个新兵连,5个连队大概有人600左右,加上武工队、地方干部等,我党政军人员总数1000多人。
日本顾问下川纠集博兴及惠民、广饶、利津、阳信、蒲台等地日伪军5000余人(其中日军1000人),准备有计划地进攻陈户。
5月21日拂晓,日伪军5000余人,分三路对驻扎在陈户一带的博兴县党政机关、公安局、独立营和区中队1000多人进行合围。
天下起了蒙蒙细雨。情报员报告,发现东南方向有敌情。正在开会的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王效禹立即命令副营长李超夫和营协理员王竹川率领二、三连去堤上、贤城一带阻击敌人,以保护前来赶陈户大集的群众安全撤离。王效禹带领新兵四、五连在陈户店作为第二梯队。
前方的战斗刚打响,陈户店四周突然枪声四起,大批日伪军对我军实施分割包围。到了上午9点多,王效禹还没得到前方消息,在这万分危急时刻,他决定率领新兵连立即组织突围。
这时,独立营二连、三连在贤城一带与数倍敌人展开激战。战斗中,副营长李超夫因看到部队伤亡惨重,对战斗失去信心,临阵化装潜逃。协理员王竹川命令副连长张超指挥部队突围,并迅速改变作战部署,指挥部队向陈户店靠拢。除去牺牲者外,其余同志最终在王竹川的带领下,汇集到了政委王效禹处。
汇合后,王效禹和王竹川带领党政军分两路,一边掩护干部群众转移,一边突围。王效禹率200多名战士,从东北方向突围,冲到黄金寨村时与大批日伪军遭遇,经过一番激战,伤亡惨重,只有王效禹等36人突出重围。王竹川率二、三连从陈户店东南打到西北。
当转战到耿家村边时,遇上了敌人的骑兵,在激战中有两个排冲出了重围。这时,只剩腿部受伤的王竹川、魏明九、机枪手王英才及通讯员等5人,王英才要背着王竹川撤离。王竹川当即命令:“别管我,机枪是咱部队的命根子,我掩护你们,快把机枪带出去。”
在王竹川的掩护下,四名战士杀出一条血路冲了出去,王竹川用剩下的子弹和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一家四代人接续守塔70多年
国仇家恨,激起了民众更大的抗争。
当年,博兴抗日根据地掀起轰轰烈烈的大参军运动,全县共有2800名青壮年参加八路军。妻送郎、母送子、未婚妻送未婚夫参军的事迹层出不穷,阎田村女青年尹洪英送郎参军的事迹被编成剧本在根据地内传唱。
同年8月20日,渤海军区部队解放了被日军盘踞6年之久的博兴县城,博兴县领导机构从根据地迁到了县城。1958年秋,中共博兴县委在陈户村西北角召开了公审大会,就地枪决了叛徒李玉华,当时陪审的还有一个外号叫作“狗皮褥子”的女汉奸。
次年,便有了这座纪念塔。
采访当天,风很大。顶着风,记者望向广场一侧,碧水、绿树做伴,陈户烈士纪念塔肃穆而立。
这塔,三面环水,绿树葱茏。塔高约15米,平面呈正六边形,边长均4米,为砖石木混合结构,墙体青砖砌筑,木楼板、木屋顶结构。南面纵排“烈士纪念塔”五个大字,底层建拱形塔门,门楣镌刻“永垂不朽”四字。底层东、北、西三面各嵌一石碑,东侧石碑刻陈户战斗经过,北侧石碑刻烈士姓名,西侧石碑刻冯高战斗经过。塔周围建有青砖花格围墙,高1.5米,南面建有两间守护房和一间通道。
最初,这塔无人看守。时年50多岁的王侦祥主动请缨,一守便是近20年,成了第一代守塔人。
王侦祥去世后,儿子王玉顺和儿媳高俊兰为了让父亲安心地走,搬到了纪念塔旁边的小屋子里继续守护,这一住又是20多年。
“听老人说,那天正是陈户大集,可惨了,村子后面的那条河都被染成了血色,这些战士们就是为了陈户才牺牲的啊!”高俊兰说,不管条件多艰苦,人不能忘本。
王玉顺去世后,儿子王建亮、儿媳尹佐兰接过父亲的担子,一守又是30多年。
2014年7月,陈户镇投资330万元,启动了烈士塔修缮保护工程,建成了陈户烈士纪念园。
“我年龄大了,还经常腿疼,儿子说他以后要接力守塔,做第四代守塔人,继续守护烈士塔。”尹佐兰说,儿子王宏成从小跟着爷爷守塔,长大后,塔里的电路维修和保养工作都是由他来完成。
图片说明
①陈户战斗中,我军与数倍敌人展开激战。
②一家数代人守塔70多年。
③陈户纪念烈士塔分别刻有冯高战斗和陈户战斗简介以及烈士名单,塔门正上方书有“永垂不朽”四字。
④高俊兰与丈夫王玉顺是第二代守塔人。
>>>记者手记
牺牲在黎明前的
好男儿
曙光已见,太阳即将升起!在陈户,180多名战士、300多名群众却倒在了胜利前的黎明。
贫弱不堪的农业中国,被工业强国日本疯狂侵略,这是一场严重不对等的战争。
敌人的武器是军舰、大炮,我们的手里是大刀长矛;敌人在城里、据点吃得好、穿得暖,我们是破衣烂衫在青纱帐里钻,经常营养不良;敌人都经过了教育普及和军事训练,我们的战士大多是文盲,在战场上学打枪……
就是在这样天壤之别的差距中,我们的战士扛了过来!扛过了民族最危难的14年!让全世界震惊。
1945年,日伪已是强弩之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已现,我军正准备大举反攻之际,驻陈户的战士们被五倍于我的强敌围困、杀戮。
绝境中,我们看到了好男儿的血性——首先掩护赶集民众,再突围;当生命与机枪二选一时,王竹川选择了“别管我,快把机枪带出去”。
铭记这些永远年轻的生命,铭记这场滨州大地上的血色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