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滨州以科技创新助推海洋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张康通讯员张振华阮琛琛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我市“双型”城市、科创滨州重大战略部署,深化海洋渔业领域科企对接,我市海洋发展和渔业部门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团队组成力量,有效促进了畜牧水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创迈出坚实步伐,专家学者助力产业发展成绩斐然
  滨州市海洋渔业科技创新团队于2017年1月正式成立,由泰山学者、国家省渔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一线技术人员、涉海涉渔骨干企业家组成。该团队从建立之初就承担着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的工作使命,团队成立至今不断有行业精英、专家学者加入,专家顾问团队已由最初的38人发展到今天的70余人。
  4年来,团队专家来我市开展调查研究、技术研讨、现场指导100余人次,帮助我市改造完成海水标准化池塘20万亩,试养了南美白对虾“科海一号”、“广泰一号”、红螯龙虾、“渤海红”扇贝、线纹海马、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加州鲈鱼、单环刺螠等20余个新品种,开展了高位池、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贝类底播、牡蛎吊养、鱼虾混养等10余项新技术示范。得益于该团队的帮助,我市海洋发展和渔业系统迅速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渔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等8处基地,并创建了首个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申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0余个。在团队专家的牵线搭桥下,我市还与海大、英豪、通威、海壹等国内知名渔业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成功实现了“南苗北育”“北苗南销”,种苗繁育工作领跑全省。
  特别是2020年,面对疫情对渔业产业的冲击,团队没有停止科研探索、服务发展的脚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滨州渔业从业企业和群众转变生产方式、开拓销售市场、谋求品牌打造,实现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年内,“中国生态盐田虾之乡”“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中国渔盐之乡”落户滨州,第一届滨州对虾节成功举办,招商引资、品牌打造、标准化建设等多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实现水产品产量50.2万吨、产值88.7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182亿元,渔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8万元。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滨州渔业特色逐步凸显
  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经过多年积累,我市逐步形成了特色“虾贝虫藻”渔业经济模式。全市对虾养殖面积80万亩,2020年产量11.3万吨,稳居全省第一;年产优质对虾苗种320亿尾,优质对虾苗种普及率达到80%以上,建有长江以北规模最大的对虾工厂化养殖基地。全市文蛤、四角蛤、缢蛏等贝类增养殖面积40万亩,年产量21.8万吨,拥有国家贝类产业创新团队综合试验站,建设了3处省级贝类底播型海洋牧场。全市丰年虫卵年加工量3000吨、产值12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虫卵提纯、加工和贮存等技术水平也在世界领先。
  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我市围绕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延伸完善产业链条,尤其在对虾产业方面,已形成集对虾育苗、池塘养殖、光伏渔业、精深加工、电子商务、贸易流通于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条。
  社会效益逐渐显现。近年来,我市立足沿海资源和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了正海、新创、渤海水产3处贝类底播型海洋牧场,并成功获批省级海洋牧场,为全市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牧场建设,近海海洋生物、藻类、贝类等资源增殖明显,固碳能力进一步提高,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同时,通过成立渔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引导当地渔民从安全风险较大的海洋捕捞行业转产转业,加入海洋牧场从事牡蛎吊养、游钓服务等行业,累计为周边渔村提供500多个就业岗位,为维护海区渔区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高效生态绿色发展。为推动渔业绿色发展,我市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在提高水产品质量的同时,建设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渔业。滨州科勒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工厂化循环水模式进行养殖,现年产南美白对虾500吨,养殖用水循环利用率达95%以上,有效防止了外部污染进入养殖环境,提高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养殖尾水经过处理以后还可以用于工业晒盐,真正做到了清洁生产、多级利用。友发水产有限公司开展了新型能源渔光互补项目,形成“上发电,下养虾”的养殖模式,实现了一水多用。
  携手科技创新团队共建现代化富强滨州
  为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市渔业协会等部门单位,4月29日协力促成了滨州市海洋渔业科技创新团队第五次年度会议暨滨州生态盐田虾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召开。这次会议以“创新引领、科企融合、智创渔业”为主题,不仅体现了我市对科技创新引领海洋和渔业产业发展的重视,更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平台,汇集全国、全省众多专家、学者、企业家,为滨州海洋和渔业发展出谋献策。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最强驱动力,加快建立开放、协同、高效的海洋渔业科技创新体系,深入推进科技兴海兴渔,是打造畜牧水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接下来,市海洋发展和渔业部门将继续围绕市委“83”工程、重大改革事项、“12156”民生实事、经济工作“六库”建设,发挥好团队平台作用,继续强化科技平台支撑,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不断优化改革创新发展模式,强化渔业特色品牌打造,为现代化富强滨州、海洋强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