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全力推动海洋和渔业攻坚突破
930亿元 我市确定今年海洋经济总产值目标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张康通讯员张振华阮琛琛报道)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攻坚突破之年。全市海洋发展和渔业系统将紧紧围绕市委“83”工程、重大改革事项、政府工作报告、12156民生实事、经济工作“六库”建设,全力推动海洋和渔业攻坚突破,力争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190亿元,海洋生产总值359亿元,海洋经济总产值93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9%和10%。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全市海洋发展和渔业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聚力“7+3”重点改革攻坚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海洋和渔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全年实现水产品产量5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82亿元,同比增长3.9%和6.4%;实现海洋经济总产值845亿元、海洋生产总值326.4亿元,同比增长12.7%和10.7%,为“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坚定了向海图强、建设海洋强市的信心和决心。
  为达成上述目标,我市海洋发展和渔业系统将在高标准编制发展规划、高质量承接上级政策、高效率精准服务企业的同时,以科技创新为攻坚突破的路径,不断完善科技支撑平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打造改革创新模式。
  以涉海企业发展科技需求为导向,加快建设科技支撑平台,推动供需对接、成果转化。组建市海洋发展研究院,成立现代海洋产业高端智库,加强海洋发展政策研究、产业发展和科创服务。积极牵线搭桥,帮助渤海水产、永正研究院等企业研发机构入驻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依托省海洋高质量发展智库第八服务队、省海洋经济技术研究会等科技平台资源,多种形式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市局将根据县区需求,为相关县区确定一个科技服务小队。加强与涉海涉渔科研院校的对接合作,争创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海洋特色产业园区。
  在生产发展中总结并推广新技术、新模式,最大程度发挥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召开第五届海洋渔业科技创新团队大会,为滨州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出谋划策。大力推广内陆对虾“135”分级接续养殖技术,开展海水对虾大规格绿色高效分级养殖、盐水丰年虫人工集约化洁净生产与加工试验、海水单环刺螠和“黄选2号”三疣梭子蟹等养殖新品种试养。研究制定《虾贝立体养殖技术规范》,建立万亩贝类增养殖核心示范区。以海马、微藻养殖为基础,引进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化妆品、保健品、药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勇于解放思想,探索创新,求新求变,靠创新引领发展、靠改革推动工作。依托鲁北碧水源海水淡化综合利用项目,打造北部沿海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总结提炼博兴乔庄镇“上粮下渔”盐碱地改良、依靠对虾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打造国家级乡村振兴“渔业样板”。加快三一生态智慧渔业建设,实现“鱼菇立体种养共生”。建设滨州海域海岛保护管理工作信息平台,开发可实时查询的海洋基础数据可视化系统,实现“一张图”展示、全海域监管。全面完成海域统一确权登记、海洋灾害风险普查2个国家级试点任务,认真总结试点工作中好的机制和方法,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滨州模式。
  以产业发展为攻坚突破的根本,抓项目强龙头,抓招商补链条,抓品牌提价值。各县市区要认真梳理本地涉海涉渔项目情况,建立项目库,抓好重大项目落地。加快推进鲁北碧水源10万吨/日海水淡化、正海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汇泰海鲜交易市场、滨城海底世界、惠民绳网国际智慧物流产业园、美高美苗种繁育和鲜活物流基地、阳信海藻纤维地毯等一批引领性项目,实现海水淡化、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攻坚和突破。协助渤中19-6、秦滨高速特大桥、228国道套尔河大桥、北海管廊等重大用海项目完善用岛、用海手续,保障沿海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招商机制,强化与市投促中心的优势联合,瞄准产业链条的中高端、中上游环节,实施精准招商,促进原有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变对虾种质资源优势为产业发展优势,扩展养殖优势,丰富现有产业的经营内容和模式,形成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制定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等产业招商引资“三图三库”,联合县区、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年内全市涉海产业到位市外资金10亿元以上。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海博会、渔博会等大型展会,精心策划滨州对虾节、博兴对虾节、盐田虾节、海马产业发展研讨会等活动,加强资源、产品、政策推介。
  深入落实品牌之策,着力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建设,树立滨州优质海洋产品的市场美誉度。成立滨州市生态盐田虾产业联盟,开展国家级贝类品牌创建。推进“博兴黄河鲈鱼”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打造1个国家级、1个省级、2个市级渔业产业强镇。实施鱼虾贝良种繁育工程,年内繁育优质鱼类苗种1亿尾、海马100万对,选育亲虾5万对、繁育优质虾苗300亿尾以上,繁育优质贝类苗种10亿粒以上,申报创建1处国家级、3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提升3处底播型海洋牧场,创建滨州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打造2处省级海钓场。
  市海洋发展和渔业系统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将树立为民情怀作为攻坚突破的保障。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发执法巡视系统,建设执法信息平台,实现执法船艇、基地、指挥中心联网联办、信息联通。严格落实海域管理制度,精准精细管控渔船渔港,确保违法围填海案件、渔民群体性事件、涉外渔船事件和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四个不发生”。进一步强化“红线”意识,切实落实好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监管巡查力度,深入渔村渔船开展安全检查,提高船用北斗定位设备配备率,利用信息化手段,切实掌握渔船动态。扎实开展渔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大力排查整治渔业安全生产隐患,推进涉渔“三无”船舶清理整治,严密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健全完善预测预警和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督导渔业从业人员有效防范应对。重点做好安全监管措施落实,真正把安全责任和工作措施落实到港、到船、到人。
  科学监测修复加强生态建设。实施海洋渔业资源修复和“放鱼养水”工程,在滨州近海和城市水系增殖放流各类苗种5亿单位。研究探索退养还湿、退盐还湿、异地修复、生态化海堤建设等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积极开展互米花草治理,争取年内全面完成治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加强对17个无居民海岛的管理,保护无居民海岛自然生境。强化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扎实开展海水入侵及土壤盐渍化、海洋资源生物多样性、海水养殖梯度利用尾水监测,制定海洋监测类地方标准,建立渤海生态整治滨州渔业样板。
  民生工程提升生活品质。实施捕捞渔民安家工程,完成岔尖渔港升级改造,推进大口河港开工建设,整治提升沾化一级渔港。实施养殖渔户安心工程,为乔庄镇2700户渔农、18000亩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办理保险补贴。建成水生生物疫病防控监测区域中心,面向全市养殖企业和个人开展渔病检疫和诊治公益服务。持续开展基层渔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培训基层渔技人员和养殖示范户1000人次以上,到海边、池塘边为群众送技术、送服务,把市县科研人员的知识、技术转换为渔民的收入和财富。提升海洋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持续开展海浪、潮汐等海洋观测,发布海洋灾害预警报信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开展海洋捕捞减船转产和渔船更新改造,引导渔民逐步退出传统捕捞业。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