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富强滨州”高质量发展
  站在开局“十四五”、冲刺“新百年”的时代节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要求。对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全市重点工作攻坚突破大会都对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部署和安排,全市上下要聚焦“七个走在前列、八个全面开创”,紧紧抓住产业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强攻坚、快突破,推动“富强滨州”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
  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市战略机遇、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加速集聚,高质量发展处于新的“窗口期”。“十四五”时期我市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如产业链条偏短,产品层次偏低。正因如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重点,这对于推动我市产业基础“强基”、产业配套“强链”、动能转换“强劲”,打造智能制造强市,“十四五”期间,实现发展质效走在前列意义重大。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开创“实业滨州”新局面。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迎来了厚积薄发、能级跃升的突破期,也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实体经济是我市经济发展、在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十三五”期间,我市现代产业优势凸显。去年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五大新兴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0234.8亿元、1102.4亿元,邹平市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工业兴市、工业强市”,围绕“5+5”十强产业,实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行动,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增长42%,五大新兴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增长90%,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塑成现代产业体系优势。在区域发展中能否赢得主动,关键取决于能否发挥优势、扬己之长。战略叠加的重大机遇优势、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势、家底厚实的产业体系优势、势头强劲的科技创新优势等,是我市得天独厚的优势,各级各部门要持续增创、集聚、塑造、扩大、用好比较优势,一切围绕产业转、一切盯住产业干,做到“三坚决一促进”,真正把长板用到极致、把优势化为胜势,全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版”。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启动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强化能效评价结果运用,组建产权交易集团,促进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要素市场化交易、高效化配置。严格项目门槛,决不能新上不符合环保、安全、技术、能耗等标准的项目,决不能引进效益性不好、成长性不强、贡献度不大的项目。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深入开展“千项技改、千企转型”计划,实施重点产业全链条数字化改造,培育一批“互联网+协同制造”示范企业。聚焦轻量化铝新材料研发和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材料、高端纺织家纺等产业,加快延伸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打造“加强版”的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十四五”时期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万亿元,实现从“规模经营”向“价值经营”整体再造。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聚焦大数据、物联网、氢能、特种功能材料等新兴领域,布局建设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大数据、绿氢基地等产业园,打造“四新”经济新引擎。发展资本市场可以有效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化解金融风险,要做好债券基金引用,做好上市企业培育,年内新增上市企业2家,确保实现新突破。
  创新开创未来,实干成就梦想。面对深刻变化的外部环境,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全市上下要聚力“83”工程,聚焦调结构、聚力促转型、用好新政策,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市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