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李淑霞通讯员王兆松李昕刘坤芳于磊报道)记者日前从市科技局了解到,2020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78.557亿元,同比增长450%,增幅居全省第1位,省对市考核综合得分居全省第1位。
去年以来,我市积极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构建技术转移体系、拓宽科技金融融合渠道,推进科技服务链条不断完善、科技惠企政策满意度大幅提升、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有力助推了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和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
优化科创服务生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企业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经济转型和持续培育新兴产业生态。
我市突出流程再造,推进科技管理改革,出台《滨州市“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将成果转化、产业落地作为科创平台和项目评价标准,提高市场眼光对科创发展的考量。创新启动第一批10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备案工作,支持围绕企业创新发展构建科技服务链条,优化科技服务生态。
用心服务企业,开展“点对点”服务和精准式辅导,重点解决科创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市科技局成立落实惠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小组,印发《滨州市科技惠企政策摘要》《科技型企业服务指南》等,累计培训企业1169家、人员3500余人次;梳理与科创有关的惠企事项50条,全部纳入滨州市惠企政策平台,在2020年度惠企政策“三评”评价中名列市直部门前茅。
包容、普惠的科创环境不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2020年,我市5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二等奖以上数量创历史新高。
整合线上线下技术转移服务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我市积极整合线上线下技术转移服务资源,加快构建市场为主导的技术转移体系,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全要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供给侧和产业技术需求侧精准对接,各类创新要素充分流动、共享、集成和整合。
为全面摸底全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情况,市科技局组织相关人员赴各县(市、区)开展专题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制订印发了《滨州市科技局关于开展山东省技术转移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鼓励支持各县(市、区)创建技术转移先进县。推荐滨州学院科研处成功备案省级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成为我市首家省级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组织开展了全市首次技术经纪人专题培训班,235人参加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先后组织15名业务人员分三批参加国家、省级技术经纪人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培训。坚持下沉一线,先后组织四轮赴县市区开展技术合同登记辅导,累计深入100多家企业开展政策解读推送。推荐申报山东省技术市场协会科技金桥奖,其中获得项目二等奖2个、先进个人奖1个、优秀组织奖1个。
积极推进融入京津冀和省会经济圈,组织46家高校、院所和企业加入省会经济圈科创联盟,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等8个企事业单位跻身副理事长单位,推动山东省产研院在滨州设立分院,对接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
2020年,我市新增沾化区科学技术局1家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引进北京、济南等地科技评价、技术转移机构4家。目前,渤海先研院展示交易中心展示大厅已完成陈展设计、素材征集、多媒体程序、展陈布置提升等相关工作,如期向社会各界开放,科技成果展示交易阵地建设取得初步突破。
近3.6亿元科技成果转化贷为创新“加油添薪”
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往往具有大投资、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成为研发人员和投资人都必须跨越的“死亡谷”,严重影响了技术转移效率。
我市发挥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市科技部门先后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精准推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政策500余条,10个县市区(开发区)全部落实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政策,新增合作银行4家,合作银行达到14家,签署《滨州市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业务合作协议》31份。2020年,共向合作银行推荐拟贷款企业89家,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86笔,涉及6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金额3.5675亿元,平均贷款利率4.422%,有效降低了企业创新创业成本。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贴息、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政策落实企业满意度分列全市市直部门惠企政策评价第一、三位。
一年来,全市主要创新指标迈入全省前列,涌现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魏桥模式”、“N1N”产教融合发展“京博模式”、“研发+中试+转化+职教”的“黄海模式”、“康养+研创+制造+职教”的“愉悦模式”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成果转化“先行地”、校企合作“样板间”。各县(市、区)涌现了邹平山东铝谷产业技术研究院、博兴千乘产业技术研究院、无棣鲁东大学海洋研究院、惠民黄河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县级研发或服务机构,为推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