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奋斗正当时扬帆再出发
——写在全市重点工作攻坚突破大会召开之际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李伟伟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时光的指针指向“十四五”开局之年,滨州迈向乘势而上加快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的关键一程。
  走好脚下路,不忘来时路。近年来,滨州从“六问八策”、到“七富七强”,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特别是去年以来,市委明确“7+3”重点改革攻坚任务,加快“双型”城市建设,激发了富强滨州建设强大合力。过去的一年,滨州成为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面对一个个困难挑战接踵而来,滨州人民以“走在前列”的勇气、“全面开创”的信念,保持战略定力、汇聚改革动力、催生发展活力,富强滨州建设呈现全面起势、整体成势的良好局面。
  保持战略定力,越来越多经济指标增速省内排名“进三甲、列三强”,创新发展态势强劲
  2020年12月28日上午,滨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渤中19-6凝析气田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初步测算,项目达产后,年直接产值200亿元左右,同时可带动我市天然气、石化上下游产业企业向精细加工方向发展。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渤中19-6凝析气田项目选择在滨州登陆,源于中国海油集团与滨州战略相适、理念相通、利益相融,对我市乃至山东省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与此同时,魏桥轻量化基地、滨华碳三碳四等龙头项目也在加快推进。
  产业“结构偏重、能耗偏煤、布局偏散、链条偏短”等问题是滨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立足富强滨州创新发展所需,聚焦“十强”产业转型所求,我市变革发展动力,开启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打造“五院十校N基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贯通。
  去年以来,科创平台加速拓展,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建成投用,魏桥国科研究院加快推进,渤海科创发展大会、省科协年会等重大活动相继成功举办。同时,产教融合加速深化,渤海科技大学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滨州市技术学院更名为鲁北技师学院。
  创新构筑起支撑滨州未来发展的源动力、主引擎,也促进产业能级加速跃升,越来越多经济指标增速省内排名“进三甲、列三强”。
  一组数据足以显现滨州创新发展态势强劲:2020年工业技改投资增长66.6%,列全省第1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6%、列全省第3位。“四新”投资增长52.7%、列全省第2位……
  2020年,我市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五大新兴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0234.8亿元、1102.4亿元。高端铝产业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唯一的高端铝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今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打造产业基础“强基”、产业配套“强链”、动能转换“强劲”的智能制造强市上持续发力。为此,今年“双型”城市建设将通过平台升级、企业培育、人才集聚、要素赋能等工程,让科技创新“牛劲”更足。
  汇聚改革动力,“春天的故事”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去年3月30日,全市“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提出,认真落实全省“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要求,以七大攻坚和“三重”工作、“7+3”重点改革攻坚任务为主线,深化改革、聚力攻坚,奋力开创富强滨州建设新局面。
  改革攻坚,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具化为富强滨州建设,转化为夯实经济社会由稳向好、由“起势”变“成势”的良好局面,深化为实施七大攻坚、推进“三重”工作的实际行动。
  一年来,我市锚定“体制机制创新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建立“1+10+N”协同推进体系,159项改革任务全部完成,孕育出中国改革最精彩的起笔、最生动的样板、最有力的见证,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滨州模式”。
  每一项改革瞄准的都是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既是发展重点所在,也是工作攻坚所在。8大市属企业集团组建改建,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上缴税金分别增长29%、38%、35%、15%。1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机构、人员实现“双压简”。2121家工业企业纳入“亩产效益”分类评价,获评全国首批土地储备项目预算管理改革试点地区。建成标准厂房235万平方米,出让标准地6109亩,经验做法全省推广。金融不良率较2020年年初下降3.27个百分点,降幅列全省第1位。全国首创“司法和解+战投引进”模式,成功化解西王集团债券风险。
  改革促进了我市全方位持续深化开放。滨州港一类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大高机场3条航线全面开通,京沪高铁二通道、济滨高铁前期工作顺利完成,黄大铁路、秦滨高速埕口至沾化段建成通车。实际利用外资3.6亿美元、增长66%,连续第4次成功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市。(下转第二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