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长久以来,在大家印象中,大学可能还是一个个静谧、单纯、围墙高高的象牙塔,甚至有点像名山古刹。
其实,那只是大学的传统一面。今日之大学,有的不止是从理论到理论的逻辑思辨,从论文到论文的学术争鸣,更是在不断“破圈、跨界”,跨学科、搞应用,助力所在地孕育新产业、壮大新经济。当下,很多学生在校园就开始了创业,甚至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尤其对于应用型的医科大学来讲,它与医养健康等产业有着深刻关联,是“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的学术源动力。可见,进一步升级壮大的滨州医学院,其意义远不止多了几个学生,添了几块黑板,而是即将开启城校深度融合的历史篇章,奏响智者智城的黄河大合唱。
那么,对滨州医学院来讲,将有哪些可预见的蜕变?对城市、市民来说,将有哪些具体实在的影响?对于咱们市强民富的梦想来说有何助力?今天,咱们来揭开一些谜底!
新建三家医院一家康养中心,使滨州校区在校生规模达到4000人至5000人
首先,此次省市签约共建期为2021年1月至2025年12月。三方明确,合作期限届满前3个月,各方可协商续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下设办公室,由省教育厅、滨州市政府、滨州医学院共同派员组成,具体落实共建政策和措施。
这五年乃至更长的合作时间,意味着此次共建能够完整地纳入我市“十四五”规划中,便于长期统筹安排,将合适项目及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程,在规划、财政、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更及时、更完整的支持,保证签约项目完美落地、长期见效。尤其是升格医科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等战略目标的实施,将得到更充分保障。
最为直观的内容,是滨州校区将得到全方位提升。接下来,我市支持学校改善滨州校区办学条件,按照交钥匙工程标准,在学校北校区建设教学科研楼和学生宿舍楼。请注意,滨州医学院将在滨州校区建设新兴学科专业,保留设置部分优势传统专业。共建期内,使滨州校区在校生规模达到4000人至5000人。
这让我们振奋。因为,连外行都清楚的,是滨州医学院学子优秀,知名校友特别多。哈佛名人墙上的第一位中国医生徐荣祥、雷洋案专家证人张惠芹、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孟祥金都是滨州医学院校友。
更让滨州人直接受益的,是滨州医学院将在滨州设立第一临床医学院,成立口腔医院、儿童医院、康养中心!合作备忘录还明确,统筹区域优质医疗资源与医学教育协同融合。也就是说,支持大学更好地发挥高水平科研的优势,提升滨州医疗水平,让更多群众得到更优质的健康服务。
“成立第一临床医学院并与滨医附院合署,是学校巩固发展‘一优两特’办学格局、深化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也是学校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对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富强滨州’建设的主动举措。”此前,滨州医学院副院长孙祥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口腔医学是滨州医学院传统优势学科,是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口腔专科医院,对于全面提高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开创区域口腔医疗保健事业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跳出“象牙塔的围墙”,滨州医学院强化服务滨州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以上措施,将完善办学功能、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承载力,把滨州校区建设成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合作交流、文化传承为一体的新型高等医学教育示范区。
在此基础上,深化综合改革,建设科学高效的内部治理体系,提高办学治校能力和水平,形成校地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政学研金服用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发展的校地合作新标杆,为“健康滨州”“富强滨州”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些努力,是让山东教育、滨州资源更好地汇入校内,以完成大学升格、校区提升;而另一方面,则是助推大学打破“围墙”走出来,在城市更深更远更新处作为,在经济大舞台上登台唱戏,贡献大学力量。为何?
就大学自身来讲,需要破除有形、无形的各种围墙——如校内院系之间、专业之间的“围墙”,更好地走向学科交叉、融汇;拆除大学教科研与社会产业发展的“围墙”,打破各自为战的资源浪费局面,形成“产学研一体”格局;避免故步自封,以全球视野更好地开放办学。更实在的一点,是让学生们更早、更好地把握产业演进的脉搏,更精准就业,找到更符合专业潜力、个性成长的最佳事业舞台。
就城市来讲,需要将大学这一珍贵的创新资源充分放大,引领产业集群革命,构建新发展格局。
根据合作备忘录,滨州医学院将强化服务滨州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下转第二版)